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工頭堅在以色列/不再哭泣 天堂的國度-耶路撒冷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6.28 00:00

圖說:耶路撒冷悠久、複雜而不凡的歷史,使得這座城市自古至今始終是幾乎全世界注目的焦點。(工頭堅提供)

欣傳媒 | 工頭堅/綜合報導

聽到耶路撒冷(Jerusalem)這個名字,你會想到什麼?由於我並不是猶太、基督(天主)或者伊斯蘭教徒,或許不是真正能夠體會「聖地」在教徒心中的意義。當來到這座古老的聖城時,心中不斷想起的,卻是最鍾愛的導演雷利‧史考特的電影作品《王者天下》。事實上,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譯名,因為這樣一來,原文名稱的意義就失色許多──KingdomOfHeaven,「天堂國度」,才是那部電影真正要說的故事,而這個國,指的便是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OfHeaven述說的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歷史、宗教、以及人生的追尋等課題,這也正是雷利‧史考特始終喜愛的主題;對於電影的情節我無意在這裡重述,但重點是:正因為是耶路撒冷悠久、複雜而不凡的歷史,使得這座城市自古至今始終是幾乎全世界注目的焦點。從地中海岸的特拉維夫往內陸、經由高速公路,約一小時就可以抵達耶路撒冷,比我想像得更近;但是這兩座城市的氣氛與風格簡直是天差地別。一進入耶路撒冷,那股歷史的厚重感立刻襲上人的心頭。耶路撒冷城的地標是聖殿山上、金黃屋頂的圓頂清真寺(TheDomeoftheRock),我也看過譯為「岩石聖殿」、「聖石清真寺」或者「大盤寺」的。就在這座圓頂的下方與週邊,既曾是古猶太王國的聖殿;也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方;更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基本上也是一種升天)的場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年代、不同宗教的建築層層疊疊,建立在彼此的基礎上;造就了耶路撒冷成為現今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共同認定的三教聖地。我想不到這世上還有哪座城市能有這樣的地位。站在聖殿山對面的橄欖山看過去,除了醒目的圓頂清真寺之外,還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以及被封起來的東門:「金門」(GoldenGate),為什麼要封起來?根據查經資料大全:「主耶穌騎著驢駒進去的時候是很謙卑,但是那朝東稱為金門的直到今日是封起來的,要等主耶穌再來做王的時候才再敞開。」(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猶太人相信救世主彌賽亞會從橄欖山下來穿過金門統治耶路撒冷。)而橄欖山的下方,則是無數不知道從什麼時代開始累積建造的猶太人墓地。那天拍照時正好有幾個可愛的小女生站在前面望向圓頂,那個畫面沖淡了略嫌嚴肅與沈重的宗教氣息。我寧願相信,她們是代表未來和平的天使。來到耶京(基督教徒對耶路撒冷的稱呼),你會深深覺得歷史讀得不夠多。好比說哭牆。名字當然很早以前就聽過,但哭牆為什麼是哭牆,我也是到這次才真正搞清楚。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原來這座在圓頂清真寺下方高聳的巨牆,是兩千多年前統治猶太行省的大希律王時代所擴建的「第二聖殿」的西牆。後來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被羅馬滅國、摧毀聖殿,只剩下這座孤牆;換句話說,從聖殿被毀那一天起,猶太人被迫流亡到亞、歐各個地區,開始了沒有自己國家的漫長離散歷史。將近兩千年來,猶太人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這堵象徵著古猶太王國榮光與屈辱的牆前;但,這個心願,直到1967年戲劇性的六日戰爭之中、以軍擊退約旦軍隊,攻入耶路撒冷舊城才得以實現。不難想見第一批奔到哭牆下的以色列年輕士兵們的心情。我剛好在電視上看了這段紀錄片,一群大兵在牆前嚎啕大哭、向牆縫中塞紙(這是一種許願的方式)。猶太人終於回家了。以色列後來獨排眾議,將耶路撒冷自定為國都,正是基於這層歷史意義。今天我們在哭牆,依然可以看到來自以色列各地或全世界的猶太人,對著祖先遺留下來的聖殿西牆,祈願訴說。我戴上紙製的小圓帽(卡巴),走到這比想像更加高大宏偉的哭牆下,塞進寫著心願的小紙條,祈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家。離開哭牆,轉換一點彩色的心情吧。據說在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也就是耶路撒冷所在的地區統稱)的時期開始,就規定所有建築只能用當地的「耶路撒冷石」來建造,這項規定造就了整座城市的「古意盎然」、正好和特拉維夫的多彩多姿形成強烈對比。與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令每一個城市看起來都一個樣,我倒覺得英國人這項規定算是很有遠見的。建築雖然都是古樸的黃灰色調,但是豔麗而具有當地特色的植物卻妝點了城市的角落。近代建造的萬國教堂裝飾華麗多彩又不流俗,在我看過的許多不同時代的教堂中,要算是一個遵古而創新的典範。教堂旁的客西馬尼園中的一塊石頭,據說正是當年耶穌被捕前一晚來此禱告並暗自垂淚的地方。更多以色列在地旅遊概況請上【Shalom的旅程-SunshineIsrael】專題http://shalom.xinmedia.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