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東帝汶醫療大躍進 古巴有功

立報/陳玫伶 2012.06.27 00:00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一項在古巴培訓東帝汶醫師的計畫,對東帝汶醫療照護造成正面影響。英國《衛報》報導,一大清早,病人步行或坐摩托車抵達東帝汶(Timor-Leste)首都帝力(Dili)的中央醫院,在這個文化複雜的醫療環境,一下就能聽見許多語言交雜在空氣當中。急症病房護士和醫生用西班牙語交談,一名男子在服務處以葡萄牙語詢問方位,室外的家屬則用當地方言德頓語(Tetum)聊天,附近一名老人則用印尼語講手機。瘧疾、死亡大幅降低島國東帝汶人口110萬,境內林木山丘林立,被藍綠色的海洋包圍。葡萄牙在東帝汶殖民近5百年,於1975年獨立後,又被鄰國印尼侵占24年,兩方在1999年透過聯合國斡旋達成和平協議,征戰終於結束,卻已造成1/3國民因飢餓、戰亂和暴力死亡。帝力中央醫院院長薇賈斯(Odete Viegas)說,當時整個國家被摧毀殆盡,連同醫療照護系統也體無完膚。「1999年全國只有70名一般科醫師和1名外科醫師,現在則有很大的不同。」她說。受慢性營養不良、嬰兒死亡率高、瘧疾、登革熱和結核病影響,東帝汶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187個國家中排名147位,但估計到2015年,其醫師比例將是東南亞國家最高。這主要是因為古巴強人卡斯楚在2003年發起的計畫,目的在古巴當地培養1千名東帝汶醫師,訓練完畢後回東帝汶服務。接受獎學金補助的東帝汶學生,第1年必須先學西班牙文,之後4年才就讀醫學院,返回東帝汶後,必須在6間轉診醫院和2百間鄉村門診學習,方能從帝力的國立大學取得學位。本計畫運行相當順利,據官方數字,古巴醫療人才援外政策已經派遣超過6萬名醫師和護士到國外工作,其中165人在東帝汶,負責全國各地超過7成的醫療照護服務。政府人士透露,2004年以來,瘧疾發生率和嬰兒死亡率顯著下降。據《2010澳洲援助觀察年報》(2010 Aid Watch Australia report)指出,2003年至2008年,將近3百萬個諮詢案例,拯救超過1萬1,400人。多重障礙仍待解決然而,嚴重缺乏資源往往造成東帝汶和古巴醫生的困擾,他們抱怨東帝汶重視治療而不是預防。27歲的東帝汶一般科醫師迪馮索(Defonso)2年前從古巴學成歸國,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初級醫療照護,他說:「如果我1天看診10位病人,至少有1人是肺結核。我診斷的兒童大約有25%是營養不良,高血壓和登革熱也很普遍。」迪馮索也補充道:「問題是,有許多健康議題是可預防的,我們這裡沒有良好的系統,外展到公眾談論基礎照護的工作不夠。」他表示,不要喝生水或飯前應洗手等宣導應該加強。經濟能力比較好的病人,往往是飛到澳洲達爾文接受手術、治療或緊急照護。政府希望未來東帝汶一般科醫師可以取代古巴醫師,讓古巴醫師從事有迫切需求的婦產科、外科、心臟科和神經科。前總統霍塔(José Ramos-Horta)則表示,這個進展需要時間,他在2003年擔任外交部長時參與了此訓練計畫的起草。他說:「現在至少可取得基本服務,但我們仍然沒有足夠設備,幾十年來,我們還沒有解決用電問題。如果電力總是不穩定,怎麼能擁有一間正常運作的醫院?」語言繁多的問題,對醫師、護士和病人來說,也形成了溝通上的困擾。古巴駐東帝汶負責醫療援助計畫的卡斯蒂利亞(Osvaldo Castellano)說:「我們最大的挑戰是突破文化和語言障礙,要我們的醫生用德頓語或葡萄牙語跟病人溝通非常困難,而這裡有超過30種方言。實務上,醫師接受過語言訓練,但實際上他們使用的是葡西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混合)。」古巴醫生常常發現,很難跟病人及工作人員溝通,還有寫在病例上的英語或西班牙語,對當地護士來說經常是亂碼。迪馮索表示,現在還有醫療照護國際化的議題,沒到古巴受醫學教育的醫師,很可能是到斐濟、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或澳洲取得醫師資格,儘管這些地方的醫學科學和古巴教的沒有不同,但是治療方法卻迥然不同,很可能對病人造成影響。今年11月,將有5百名東帝汶醫師從古巴畢業,東帝汶政府希望該計畫可以持續進行,「如果古巴醫師突然離開,這個系統會垮掉,我們需要他們留在這裡,至少再過5年。」霍塔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