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學者︰人口密集區 不適宜

自由時報/ 2012.06.23 00:00
〔自由時報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對於內政部長李鴻源提出「高腳屋」政策,前台大環境變遷中心主任、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表示,政府如果採取高腳屋政策,就表示要放棄那個地方的治水,在人少地域可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則不適宜。他認為,興建「海綿城市」,成立一個生態循環的城市,可望改善台灣淹水及缺水情況。

柳中明指出,在國外興建高腳屋不是太特殊,很多國外海岸邊房子都是一樓空置,主要是政府已經認定是淹水區,而任其漲潮淹水,不做處理;但台灣林邊鄉一帶淹水是因地層下陷,這些區域的調整是很困難,政府提出高腳屋的想法,也就是代表放棄這些區域治水的想法。

他說明,國外的高腳屋,荷蘭甚至用機械式壓力來抬高房屋,淹水時就強力將房屋抬高,但高腳屋的概念畢竟是短暫措施,且只適合人少區域,雙北市等人口密集城市不適合使用。

他認為,雙北市人口及建築密集,水泥封住路面,整個城市道路土壤封閉,如同人的皮膚氣孔被封住,不能集水也不能出水,綠化也只是表面,如果採取「海綿城市」的概念,城市道路、人行道、廣場等都是透水層,等於土壤氣孔被打開,形成地下濕地。他表示,若台北市在道路下存了三十公分的水,等於是儲存二十個大湖公園面積的水量,以台北市一年平均降雨儲量計算,可以儲十個翡翠水庫的量。

柳中明解釋,所謂「海綿城市」,是利用城市道路做成透水層舖面,將雨水引入地下,在道路下層舖設碎石層儲水,可建立儲水深度十到五十公分不等,路面上的車輛行駛依舊,水及空氣可進到路面之下,讓土壤活過來,土壤會產生生物,構成一個新生態,這些生態系統可吸收地面車輛造成的二氧化碳的七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