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里約+20的分歧與共識

立報/社論 2012.06.21 00:00
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於6月20日到22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距離1992年在同一地點舉行的「環境高峰會」整整20年。今年這場被稱為「里約+20」的大會,估計有上百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與會,這是官方形式的「內場」;在「外場」則是無數來自全球各地的民間團體、工會、農民組織、NGO成員,成千上萬的人馬從6月15日就開始聚集,自主舉辦他們的「人民高峰會」,到6月23日才散場。

這次台灣也有環保人士組團前往里約參與盛會,據知旅費是由環保署補助。台灣團在出發前大陣仗舉辦記者會。記者會上琳琅滿目,有各宣傳台灣環保成就的看板、裝置藝術,有色彩繽紛的蝴蝶、鳥類照片,有風箏,有撲克牌……有人說要去宣傳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有人則是不忘「加入聯合國」的歷史任務,宣稱要讓台灣要在聯合國會議所在地發聲,似乎就是把里約+20 視為開展台灣國際文宣的機會,一切以台灣為主體,要「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台灣過去也組團參加過約翰尼斯堡的環境會議,甚至參加過帶有國際左翼色彩的「世界社會論壇」(WSF)。每一次,都是在會場外圍擺設華麗的攤位自我祝賀,自我宣傳,卻不關切會議的實質內容,也幾乎完全不參與任何國際民間組織的工作坊。台灣的團隊一方面進不了「內場」,因為不是聯合國成員;另一方面卻又不涉入帶有抗爭、反思性質的「外場」(譬如這次的人民高峰會),即使到了國際場合,還是常常只關注自己的肚臍眼,只賣弄本土的議題,跟整體會場的氣氛格格不入。

台灣到巴西何其遙遠,置身於里約+20的國際盛會何其不易,即使有官方補助,也是來自國民的納稅錢。為何不能在行前對會議的性質及其可能的發展做些研究,將各國之間可能的分歧或共識做些了解,讓國人得以掌握會議的進程,了解其對未來全球環境議題可能的影響。

譬如,根據聯合國的官方議程,最主要的有兩個項目,其一是「綠色經濟」,另一個是如何建構永續發展的國際體制。在「里約+20」 正式會議之前,已經在紐約舉行過3次的協調會議,這3次協調會已凸顯工業大國和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矛盾。光是「綠色經濟」的定義以及所需要的經費來源,以美國、加拿大為首得先進國家和「77集團加中國」之間就有嚴重分歧;至於如何建構永續發展的國際體制,法國主張比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模式,成立獨立的「世界環境組織」(WEO),美國似乎也不願接受。不了解大會核心爭議之所在,恐怕連要「選邊站」都有困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