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立報犇報聯播:你被中產了沒?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2.06.21 00:00
文/落筆笑鑫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8月3日發佈的2011版《城市藍皮書》中顯示,到2009年,大陸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這一高比例引起坊間的爭議。更引人關注的是,該書中確定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1.63萬元至3.73萬元(人民幣,下同)之間。一時間,民眾紛紛表示,自己「被中產」了。「被中產」有苦難言網友「流星」在北京一家銀行擔任會計主管職務,她月薪過萬、有車有房。按照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城市藍皮書》中的描述,北京市中產階層月平均收入為5,923.18元,中產階層家庭月平均收入為10,007.96元,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超過40%,約有540萬人。無疑,「流星」算得上中產了。但「流星」自己卻說,自己和丈夫的總收入除去用來還房貸、車貸和養孩子的費用,她家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一下降到不足2,000元,「有時連新衣服都不捨得買,中產就是我這樣的話也太慘了!」「流星」的描述似乎與人們印象中的中產相去甚遠。「流星」表示,中產的收入標準定的太低了,所以才會有人認為自己「被中產」。按照「流星」的觀點,年薪12萬的人在二線三線城市可以算中產,但是在北京要供房、養車、養孩子的話就不可能算中產了。在被認定的中產階層人群中,有68.7%的人並不認可自己的中產身份。與「流星」有同感的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比比皆是,他們認為自己背負著社會給予的「中產」定位,也背負著沉重的生活負擔,只是銀行的奴隸而已。中產的是收入還是生活?在西方,中產階層對應的是職業群體,而在中國,中產階層的「產」被賦予了「財產」的意思。換句話說,民眾認為自己「被中產」是一直在以收入作為衡量的標準,而在專家看來,用職業來界定中產階層更符合這個群體的特質。按照專家的觀點,中產階層並不是以收入的多寡來衡量,而應該是指一種心態和精神,這個群體的人生活狀態、知識水準以及經濟和社會地位處於橄欖形社會的中間部分,他們所具有的生活趣味和價值觀符合社會主流,他們是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雖然擁有自己的房產,但卻因此背上沉重的還貸包袱,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雖然收入不菲,卻要面對高壓力的工作負擔,家庭消費的需要導致他們即便工作到麻木依然不敢輕易更換工作;他們沒有時間娛樂、旅遊,擔心自己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心失去了安全感。這是當下中產階層對自己的真實寫照。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城市藍皮書》起草者之一陸學藝表示,「中國的中產階層,大多數還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狂奔,還遠沒有到達超越物質的精神層次。」「被中產」,是民眾對「中產」的誤讀。中產的困惑折射「青春期煩惱」在成熟的社會中,中產階層應該起到緩解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穩定的作用。而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卻長期處於焦慮與不安之中。按照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城市藍皮書》標準評定下的中產人群中,焦慮是貼在他們身上最顯著的標籤。有網友戲稱,一套房消滅一個中產,中產除了要當各種「奴」之外,還要遊走於股市、樓市之間去瘋狂理財,或許還沒有成為改變生活狀態就已經陷入困境。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給出了深刻的評價,這種焦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社會體系不夠健全導致。換句話說,大陸所認可橄欖形社會結構形式,也應該在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就業、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為中產階層們提供保障,讓他們度過焦慮期。中產階層的困惑與爭議正是中國大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青春期煩惱」,只有社會不斷發展、國家政府不斷完善社會制度,才能解決諸如分配不公、中產生活壓力大等問題。也只有中產的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改變自己「被中產」了的疑問。(文章提供:你好台灣網)========================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