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全身不舒服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中央社/ 2012.06.15 00:00
健康達人系列報導(24)(中央社記者李雅琳台北15日電)「我全身不舒服,卻找不出病因,怎麼辦?」如果常覺得頭暈、睡不好、手腳無力,看遍醫院各科,症狀卻沒改善,開業精神科醫師林耿立提醒,這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一詞近來常出現在媒體版面,傳出名嘴馬西屏、藝人楊丞琳都為此所苦;許多人從頭到腳病痛不斷,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受影響,痛苦難以言喻,最後到精神科求診,才知問題所在。

林耿立說,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顧名思義就是「獨立自主而無法以意志控制的神經」,例如心跳頻率、腸胃蠕動等,就是靠自律神經系統控管;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就像油門和煞車,對體內器官進行調控,但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兩者就會失去平衡,也就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林耿立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名,而是症狀的統稱,醫學上應稱為「精神官能症」,較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悶、心悸、頭痛、頭暈、噁心想吐、腹瀉、皮膚發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喉嚨有異物感、手腳無力或發麻等。

為何會自律神經失調?林耿立表示,大多是長期的慢性壓力造成,但女性因為荷爾蒙因素,求診比例較高,像是生理期來臨前,會出現胸悶、心慌、煩躁不安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另外,遺傳也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之一。

林耿立說,透過心律變異(HRV)的量表與儀器檢測,如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上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藥物治療,幫助血清素增加,因為當一個人感受到壓力時,血清素濃度會降低,而血清素可使人在面對壓力時較不煩躁、慌亂、緊張;另一種方式則是心理諮商,透過學習冥想和放鬆技巧,保持情緒穩定。

心理諮商和藥物治療可以並行,也可依個人需要加以選擇;林耿立說,一般來說,75%的患者透過藥物治療,約3週後可治癒;心理諮商的效果會慢一些,但復發機率較低。

如何預防自律神經失調?由於現代人的壓力來源很多,有時很難避免,林耿立建議,可從飲食、作息、運動方面著手,多補充魚油、蔬菜、香蕉、每天至少喝3000CC的水,加上適度運動和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用花大錢就有成效。

林耿立說,根據統計,一個人一生中約有75%到80%機率出現自律神經失調,但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元,造成許多患者跑遍各大醫院還是找不出病因,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怪病;等到醫師建議應到精神科諮詢時,患者卻感到抗拒,又延誤了治療時機,除了在求診過程中耗費許多金錢、時間,更感到身心俱疲。

林耿立表示,有名患者因腸胃不適,今年以來已就醫約70次,轉介到精神科才獲得改善;也有個案曾花新台幣20多萬元進行各項檢查,最後才在精神科找到問題。他提醒,自律神經失調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對它有所認識,並藉由醫師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避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1010615

(中央社記者李雅琳攝 101年6月15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