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追尋靈山 高行健暢談創作甘苦

立報/呂苡榕 2012.06.06 00:0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來台擔任台師大兩週講座教授,6日在師大文薈廳舉行「尋訪靈山‧遇見高行健」座談,邀請高行建以創作「靈山」歷程為題,暢談創作理念,而師大國文、英語、歷史與地理4系教授也到場與高行建對談。「靈山」看似是一部遊記,又像是一種探險,探訪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追尋心目中的理想之地,逃離現實困境。高行健說,創作「靈山」有個很大的背景因素,當時毛澤東打算將文學作為政治的工具,而他在「靈山」之前的另一本書,引發爭議,讓他受到一些壓力,「為了逃避政治上的壓迫和文壇裡的烏煙瘴氣,我做了一次從東海之濱到最西邊的追尋之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6日與學生分享《靈山》創作理念,他認為「敘述」才是小說的根本,而這也是小說與戲劇或詩歌的差異,在《靈山》一書中他也做了許多「如何描述」的不同嘗試。(圖文/黃士航)高行健表示,創作「靈山」的過程中,他思考著小說的根本是什麼,「是否非得有個人物、是否一定要塑造一個性格?或者描寫一定得鉅細靡遺?」高行健認為,「敘述」才是小說的根本,不論是西方的文學或是東方的章回小說,都是一個「敘述」,「這也是小說與戲劇或詩歌的差異。」由於「如何描述」成為小說的重點,高行健在「靈山」一書中也做了許多嘗試。閱讀過「靈山」後,師大地理系教授汪明輝感慨,作者將探尋西南少數民族的過程作為一種逃避,而作為阿里山鄒族人,阿里山就像他心中的「靈山」,但身在都市的他也不斷在尋找一個逃避的空間,只是「靈山」究竟長的什麼模樣,他自己卻也不那麼清楚。汪明輝認為,書中的西南少數民族生活空間受到統治者干預,就像台灣的原住民生活傳統領域受到統治者的影響一樣,「而這些介入不但改變我們生活的自然空間,也讓我們身處的文化空間面臨巨變。」這樣的追尋似乎只能在相似的環境中找到心目中阿里山的影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