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蘇、謝合作突破兩岸困局

美麗島電子報/ 2012.05.29 00:00
民進黨敗選二O一二,最關鍵的原因就在兩岸議題喪失民心,而當初蔡英文的敗因,自然成為蘇貞昌上任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未來兩年,蘇貞昌必須設法讓「中國事務部」不再只是虛有其表,讓「中國事務委員會」能發揮實質戰鬥效能,而依照當前局勢來看,蘇貞昌勢必得在兩岸議題上廣納各界好手,其中,接受許信良的政見,將「中國事務委員會」改名為「兩岸政策委員會」,並且由提出「憲法共識」的謝長廷擔任主任委員,就是展開民進黨「兩岸破冰之旅」的第一要務。 要擬定民進黨版的中國策略之前,必須先釐清國、共目前的態度。首先,中共對台政策主要有「三手策略」。第一手,是不斷建構「一中框架」對台施壓,主要是由國台辦主任王毅不斷重申「要在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顯示中共並不滿意「九二共識」這種模糊式的處理方式。 尤其,王毅四月間赴美訪問,與美國涉台官員、智庫廣泛交換意見,並且明確要求美方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過程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顯示中共是期望美方在「兩岸一中」的問題上能有所作為。 因此,面對馬英九在連任就職所發表的演說,必然讓中共感到失望。因為,馬英九仍是延續四年前的基調,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並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的論述。試問,當中共連「一國兩區」都無法接受時,又怎麼願意接受「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這顯示馬政府與北京當局已存在顯著的期望差異。 只是,中共儘管不滿意,但比起民進黨執政時代的慘痛衝突經驗,也只能暫時勉強接受。所以,面對馬英九「只經不政」的態度,中共選擇順手推舟,在經濟之外同時推行「文化交流」,在政治與經濟的中間地帶,尋找第三種模式,讓兩岸的交流在文化的潤滑下,能夠不那麼的「硬著路」。而這,就是中共對台的「第二手策略」。 當然,中共的目標還是「先經後政」,認為未來終究得展開政治議題的談判,遂大規模為台灣企業、民眾創造有利條件,而這就是準備展開的「第三手策略」。 若把「三手策略」化為實際作為,也就是在馬英九第一任期內,中國大陸即派出眾多專業領域和省市長訪問團,加強對台採購與經貿合作;近期,當馬英九確定連任後,又立即重啟各省市的參訪團,不止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來台,在馬英九連任就職後的隔天,葉克冬更深入中南部各鄉鎮走透透,直接與基層民眾搏感情。 不可諱言的是,北京這套作法,無非是希望能夠逐漸終止由國民黨壟斷的「兩岸交流渠道」,進而擺脫難以預料的政黨輪替,避免兩岸關係大起大落,以及藍綠對立帶來的政策執行效率不彰的問題。 換言之,就現階段而言,中共為了落實「三手策略」,未來仍將繼續與國民黨保持友好關係,讓台灣願意「開門迎客」,好讓中共官員和企業能夠長驅直入,與地方民眾建立溝通管道。 所以,當中國大陸方面嘗試強化與民間直接溝通的同時,必然無法忽略與民進黨的存在。尤其,在歷經二O一二年的敗選後,民進黨內部開始反思本身中國政策的捉襟見肘,因而不得積極思考與中國大陸交往的必要性。 在民、共都認為有必要交往、互動的新局面下,這就是蘇貞昌的機會之窗,只要能夠「藉力使力」,預料將能順勢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行大破大立的改造。 問題是,目前北京的涉台部門即將面臨重大人事改組,國台辦主任王毅將上任國務委員,幾位副主任也因為年齡的問題即將退休。所以,在接任者尚未明朗的情況下,涉台工作必然不會輕易出現突破性的轉折。 另一方面,中共新領導人接班之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要力量也將會集中在完成人事佈局、鞏固權力結構。至於對台工作勢必不會成為首要處理的任務,當然也不會主動作出突破性的決定。因此,現階段的民進黨,最好別寄望中共能夠釋放出多少善意。 不僅如此,熟悉內情的人都曉得,中共爲了避免現階段讓外界產生「民、共交流」的印象,始終嚴禁三人以上的民進黨人士組團訪問大陸,僅允許個別民進黨人士以私人身份登陸,而這一項不公開的限制,直到今天都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 國民黨顯然也是阻礙民、共交流的根源之一。據了解,近期以來,國民黨在與中國大陸交往的過程中,不斷私下灌輸「民、共交流」會讓國、共關係倒退的觀念;尤其,當大陸邀請民進黨人士訪問時,國民黨經常透過層層管道進行杯葛,甚至提出警告,揚言如果中共與民進黨關係變好,將會導致國民黨在二O一六年失去政權。 坦白說,國民黨的策略,確實對中共產生一定的效果;畢竟,目前兩岸合作模式雖仍有改善空間,但至少還算平穩,如果中共因為與民進黨交流而得罪國民黨,恐怕會陷入「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窘境,甚至可能引發國民黨以台灣民間的力量來實施報復。 面對國民黨的杯葛,民進黨若無積極作為,必然會繼續往邊緣化的道路前進。但危機就是轉機,如果民進黨能反向思考,看穿國民黨「百般阻擾」背後的恐懼,那這就會是民進黨尋求突圍的契機。 因此,蘇貞昌上任民進黨主席後,因為體認到兩岸情勢的瞬息萬變,遂選擇在當選第一時間,就拋出恢復「中國事務部」、籌設「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想法,在在顯示新任黨魁對於民進黨兩岸議題的企圖心。 只是,從過去歷史觀察,蘇貞昌是一名戰力十足的執行者,卻不是一位具有高度創新、突破性能力的政策論述引領者。因此,在他提出「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概念後,最關鍵的挑戰就是「找誰來領導民進黨的兩岸事務」。 必須說,在擔任高雄市長時就嘗試前往廈門訪問的謝長廷,他提出的「憲法共識」概念,確實是目前民進黨內「相對可行」的兩岸論述;而且,相對於已經當選黨主席的蘇貞昌而言,謝長廷目前除了擔任民進黨中常委之外,並無其他的職務在身,若能由他帶領「兩岸政策委員會」,自由身的他,未來確實很有可能前往中國大陸訪問,而且比起普通黨工,這才真正算是民進黨的「兩岸破冰之旅」。 如同許信良所言,對政黨主張的真正忠誠,就是讓政黨順利執政;任何會妨礙執政的主張都必須修正,否則一個不能執政的政黨,說再多主張,最終都只會淪為空談。 因此,蘇貞昌必須體認到民進黨缺的其實不是論述,而是一套行動策略。在未來兩年,他如何解開黨內天王間的心結,打破蘇系一貫的排他性,讓兩岸政策委員會能成為一個「多元有機體」,將攸關他本屆主席的歷史定位。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