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DFC孩童創意行動 反思教育最初目的

中央廣播電台/陳沂庭 2012.05.29 00:00
「Design For Change」(DFC)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已在36個國家進行,台灣至今已舉辦2屆。這項活動是希望鼓勵小朋友發現周遭問題,創意思考解決之道並付諸行動,再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台灣的家長及學生對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惶惶不安時,或許DFC的概念可以讓民眾思考,教育的本質不該只是以成績高低宣判一個孩子的成就。

◎何謂DFC? 從「Can I?」到「I Can!」

2009年起源於印度河濱學校「Design For Change」(DFC)的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是希望孩童藉由「感受」、「想像」、「實踐」、「分享」4個步驟,針對生活中遭遇到的問題,發想出可以具體實踐的解決辦法,並分享挑戰的過程、成果與心得。DFC的參與對象為10到14歲孩童,目前全球共有36個國家加入,影響人數超過2,500萬人。

DFC挑戰賽的創辦人、印度河濱學校校長瑟吉(Kiran Bir Sethi)說,透過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思維,以及同理心、合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面對問題時,不再是質疑「我做得到嗎?(Can I?)」而是「我做得到!(I Can!)」

◎參與學生:藉由DFC挑戰體會團結力量

台灣在2010年加入全球DFC的行列,至今已舉辦2屆,收集到來自全台各地共160多個精彩故事。像是有幾位鄒族國中生發現出席小米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便自導自演製作有趣的宣傳短片,吸引部落年輕人參與,並將小米祭的過程與心得彙整製作專刊,讓更多人認識鄒族文化之美。由於這項挑戰過程相當具有意義,甚至被編進國際DFC專刊。

曾參與挑戰的小學生胡瓊云則自比為「螞蟻」,認為參加這項挑戰的最大收穫就是可以和別人合作解決問題,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也期盼能藉此幫助他人、改變世界。她說:『(原音)就跟螞蟻一樣,一隻小螞蟻並不能為整個家族做什麼,但是只要一堆螞蟻聚集起來,就可以為他們家族做很大的改變。』

◎從小開始DFC挑戰 培養實踐夢想種子

政大教育學院院長詹志禹曾做過一項調查,有52.6%的孩童參與DFC的最大原因是想參與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計畫。他表示,當社會正為12年國教問題爭執不下、校園瀰漫競爭氛圍時,參與DFC的孩童還能為別人著想,相當令人欣慰。

「倒立先生」黃明正也說,過去台灣教育給小朋友的出口是為了以後的工作,而非實現夢想。他到28歲才發現可以藉由藝術形式進行分享、改變世界,如果他在10歲時就得知DFC概念,便能多出15年時間醞釀一個、甚至幾百個改變世界的想法。他說:『(原音)如果我10歲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概念的話,我就多了15年的時間去醞釀一個或是幾百個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所以對我來說,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如同DFC創辦人瑟吉所說,通常我們的教育觀念都傾向於獎勵那些學科分數考得好,或是在田徑場上跑得快、跳得遠、身體又強壯的孩子,卻很少鼓勵那些做好事、有同理心、慷慨並有雅量的學生。因此,小朋友如果可以透過DFC的概念,從生活中發現可以改變世界的小事,進而從與他人的合作中了解團結的力量,或許未來就能成就更多的夢想家、發明家與實踐家。而教育的本質也不該只是教導學生獲得好成績,若可以從不同地方證明自己,學生擁有的校園記憶也就不僅是一張張獎狀或成績單而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