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居住環境誰決定(5):保留綠地 為家存一片生機

立報/呂淑姮 2012.05.27 00: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如果問到居住在都會區的阿美族人對於「思鄉」的概念,擅長採集植物食用的阿美族人會說,好想吃到部落才會有的時蔬鮮果。住在新北市永和區的阿美族女性Tipus說,每當麵包樹果成熟時,就會到鄰近河邊的溪洲部落去要一些來吃,大方的族人必定不會吝於分享。也有在台北打工阿美族男性說,在台北市天母一帶可以看到不少麵包樹,有些是行道樹,有些是人家家中庭院栽種;因漢族沒有吃麵包樹果的習慣,倒也不會拒絕分給陌生人。住家附近有菜園、果園,這樣的景象現在多半也只在郊區或鄉間能看到了。都會區中,除非在河川或山區租地耕種,否則在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裡,人們頂多幫小盆栽澆澆水,拔幾片薄荷葉來泡茶。不過,走訪都市裡的老社區,街廓間如果有幸保留了平房屋瓦、政府機關老宿舍,通常都可以輕易地發現:街道上和庭院內,除了人們最喜歡乘涼的大榕樹,還會有許多果樹,像是龍眼、荔枝、蓮霧、芒果、柚子……。當然,問題不在於都會區有沒有各民族慣常食用植物。在都會區的規劃與發展中,人口高度集中、住商密集,樹木在城市中被定位成十分矛盾的角色。有公園綠地鄰近,必定是房價優勢之一;但在土地狹窄的台灣,為了「發展」,無聲的樹木是首先被砍除的一群。珍貴樹木 慘遭砍伐近年來,民眾在居住和工作之外,也開始關注起都會居住的舒適感。有許多關心環境和愛護樹木的人士組織起來,對於政府的「綠色執政」發表意見。例如台北市舉辦花博期間,曾為了「市容美觀」,剷除了北市境內河流沿岸的原生樹林改成草皮,並以景觀植物種出花博相關圖案。此舉引發民間批評浪費公帑又不懂生態保育,但也有民眾認為,整頓過後市容較美觀。除此之外,還有台中市砍黑板樹爭議、台北市客家公園砍老樹種新樹、新北市板橋石雕公園砍樹案、新店百年芒果老樹遭遇都更危機、金山八里瘋櫻花砍原生樹木等。每一個事件結果不同,但都引起廣泛討論。▲擁擠的都會區中,綠意多寡成了居住環境品質的標準之一。另外,在多元族群混居的都會區中,不同族群對於樹木有著不同的回憶故事。相同的是,人們都在感嘆著都會區看不到綠意盎然。只是這樣的居住環境,是否有改變的可能?(圖文/呂淑姮)再以新北市永和區為例:永和是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每人可享有綠地面積最少的地區。在5.7平方公里的永和區內有23萬多人,除了中永和交界處的四號公園,僅有一個仁愛公園;曾有護樹團體指出,每位永和區民可分享擁有的綠地,只有一張A4紙大小。實際在清晨和晚間走訪四號公園,佔地11公頃的公園內外人滿為患,許多人繞著公園外圍慢跑競走,要是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撞上其他正在運動的民眾,讓休閒健身充滿了緊張感。但因四號公園是中永和區鄰近最大片、生活機能最方便的區域,再加上鄰近捷運,公園外圍的房子,成了中永和區房價最高之處。都會地區 綠地難求如果回顧1995年代的中永和都市計畫,永和被定位為花園城市,單在永和就有7座公園,目前被保留下來的第四號公園其實名為「八二三紀念公園」。但因勞動人口集中北部,再加上戰後移民,讓永和聚集了戰後自中國大陸撤退的官兵、韓國與印尼華僑、福建泉州與漳州移民、台灣中南部北上勞動人口、東南亞新移民與來自花東的原住民……多元族群並未發展出明顯的多元文化優勢,反而因人口高度集中的狀況下,公園綠地迅速消失,連帶影響居住品質。在文林苑一案過後,不只可聽見關於都市更新法規弊端的辯論,也能看到更多民間自發性的居住願景探討。永和社大也在日前舉辦「雙和十美十缺願景論壇」,邀請學員發表對於居住的想像。永和社大表示,當越來越多元的外來人口進入雙和區居住,對於居民來說,要如何改造環境,才能讓居住地不只是個「睡覺的地方」?「家鄉」的感覺,對於不同族群、地區、國籍的民眾,是否可以透過討論來勾勒願景、建立多元文化?當居民願意用實際行動來影響政策,積極要求公民參與的權力,居住願景決定權,才有可能在人民手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