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不再搖頭 巴金森氏症深部腦刺激術治療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中報導 2012.05.24 00:00

「你的頭這樣甩來甩去,我光是看,就覺得頭暈。」今年63歲的陳詹麗菊,45歲就罹患「巴金森氏症」,比一般患者提早近20年,即使透過藥物控制,且曾經一天服藥近20顆,卻仍因神經退化不斷搖頭晃腦,成了另類「搖頭族」,嚴重影響社交。不過,人際關係挫折之下,她決定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目前已能自由行動,重獲社交新生活。

巴金森氏症病患陳詹麗菊(左一),深部腦刺激手術後,全身抖動和搖頭晃腦的情況獲得控制,已恢復正常的社交生活。(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不明,多數非遺傳性,患者會因腦內多巴胺分泌太少,造成運動功能障礙,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生率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至2%,估計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病患超過3萬人。

巴金森氏症病好發於50至60歲,但是陳詹麗菊在45歲時就發病,左腳會不自主抖動,且隨著時間增長,抖動和僵硬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甚至左手也出現無法穿衣、扣鈕扣的症狀,身體經常因顫抖、不平衡而跌倒。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目前除藥物之外,也可以利用深部腦刺激手術(DBS)治療,不過手術的適用對象是病程在中重度第三期以上、使用藥效變差或合併亂動症。

郭啟中醫師指出,患者接受藥物控制將近15年,藥量不斷增加,平均每四小時服藥一次,曾經一天服藥近廿顆,雖然稍微可減緩手腳抖動的情況,但因服藥次數頻繁與藥物副作用,造成眼睛無法睜開、說話不清楚、口乾舌躁,甚至總是全身抖動,讓她十分灰心。

由於患者的病程在10年前就屬第三期,但因擔心手術風險而遲遲不肯接受手術治療,直到今年2月才鼓起勇氣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由醫師在其右腦視丘下核植入晶片,利用電量不同參數控制左邊手腳抖動症狀。手術迄今3個月,症狀獲得控制,生活品質提升,口服藥量也大幅減少,恢復社交生活。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515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