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再過30年 人類無魚可吃

立報/呂苡榕 2012.05.22 00:0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再過30年,恐怕無魚可吃!5月22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農委會配合主題「海洋與海岸生物多樣性」,舉辦「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邀請民眾瞭解海洋生態面臨的迫切危機,採取積極行動,讓後代子孫也能「年年有魚」。▲漁業署副署長江英智表示,將推廣漁產申請認證,鼓勵消費者選購永續的漁產。 (圖文/楊萬雲)海洋孕育了大小物種,維持地球生態系平衡,然而,廣大的棲地逐漸遭到人類破壞,漁業資源面臨枯竭,國際意識到保育海洋已刻不容緩,2008年聯合國決定自2009年起,將每年6月8日訂為「世界海洋日」提醒世人海洋的重要性;201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更以「海洋海岸」作為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希望喚起民眾體會海洋保育的重要觀念。「許海洋一個未來」展覽以認識海洋、生病的海、海洋的貢獻、永續海洋和許海洋一個未來作為主題,讓民眾瞭解當前海洋面臨的問題,現代漁業帶來的匱乏危機,提醒民眾慎選漁產,支持永續漁業,劃設海洋保育區。漁業資源拉警報漁業署副署長江英智表示,為了推廣永續漁業,漁業署劃設了26個「漁業資源保護區」,政府也規劃了海洋國家公園保育區,今年6月8日的海洋日,漁業署會舉行活動,向民眾宣導海洋保育區的概念。可是,劃設保育區的速度趕不及棲地破壞的速度,目前全世界1/4的漁場已經宣告枯竭,1/2的漁場持續惡化,90%的大型魚類,例如鮪魚和旗魚等都陸續消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指出,研究顯示,目前海洋遭到的破壞中,37%是棲地破壞、55%則是過渡捕撈,人類的人為破壞對海洋造成很大的傷害。「台灣是遠洋漁業捕獲量中數一數二,對遠洋漁業有很大的影響,但政府對遠洋漁業的管制卻只跟著國際規範。」邵廣昭表示,許多民間團體認為國際規範還不夠,關於限漁的措施,有待加強落實,政府需要更積極監控。▲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說明,氣候暖化加上漁業過度捕撈,到了2048年人類就可能沒有魚吃了。(圖文/楊萬雲)友善養殖 永續生態「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枯竭,到了2048年,人類恐怕無魚可吃!」邵廣昭提到,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凸顯漁業資源消失的危機,最近的一部紀錄片《壽司和全球漁獲》則點出遠洋漁業的問題。許多民眾喜歡食用鮪魚等大型魚類,實際上,小魚也很好吃很營養,民眾可多多選購草食養殖、銀白色魚種這類沒有立即滅絕危機的漁產。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推出「永續海洋認證」和「永續海產捕撈認證」,鼓勵民眾選購友善海洋的養殖和捕撈的漁產。江英智表示,漁業署正在評估秋刀魚的永續海洋認證申請,作為第一步,後續會推廣其它漁產申請認證,鼓勵消費者選購不破壞生態的永續漁產。海洋健康亮起紅燈,民眾必須認識海洋遭遇的問題,從餐桌上發動保育海洋的行動。為了讓民眾深入瞭解海洋,農委會林務局即日起至8月31日止,也將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舉辦「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邀請民眾前往參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