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系列】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何與你我有關?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 2012.05.22 00:00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當前定於每年的5月22日。而今年的主題則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台灣四面環海,各政黨莫不為了爭取選票而宣稱自己對海洋的情感與熱愛,但是住在都市的大眾與決策者對海洋的認知是否僅止於戲水與曬傷的好去處呢?   全球有71%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海洋中有地球史上出現過最大的動物,而海洋中的生物數量也遠超過宇宙中的星體。從沙灘到深海,海洋與海岸孕育了豐富的生命;無論是水鳥在泥灘上找尋螺貝、鱷魚在紅樹林沼澤中潛行、北極熊在浮冰上追逐海豹、企鵝在南極冰洋驅趕海豹、微小的浮游生物在海中進行提供全球50%氧氣的光合作用。即始在深海海床或海底火山噴發處,仍然有許多獨特且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悄悄地運行著。   人類已經逐海而居並以捕魚為生達數千年。時至今日全球有40%的人口仰賴海岸而活,而漁業也提供了人們至少15%的蛋白質來源。許多海洋物種體內含有的化學物質可能具有抗癌的潛力,而沿岸生態系則提供了各種休憩機會,並保護陸地不受風暴侵襲。   然而人類對於大海並不如大海給予人類的恩惠這麼慷慨。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已經有相當多的海洋生物因為人類的獵捕而滅絕,更別說近代的捕鯨活動對這些大型動物的傷害。全球性的過度漁撈已經造成至少1/3的漁獲生物瀕臨絕種,而有13%的漁業資源則完全崩潰。許多維持漁業生產力的棲地環境如海草床、紅樹林與珊瑚礁都遭受嚴重的破壞。人類活動所引發的水下噪音也使得鯨豚迷行擱淺大量死亡。   化石燃料與石化工業的發展使得溫室氣體與海水酸化問題更為嚴重,而海水酸化的現象則會使著以鈣為構成成份的生物及其生態系瓦解,影響整個近洋漁業。   雖然國際社會已經體認到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許多國家也已經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然而如果無法改變一般民眾的消費文化、產業的生產機制、並在生態保育與漁業、污染管制與農漁生計間取得 政策的一貫性與協調性,那麼沒有魚可捕,沒有魚可吃,海洋中充滿毒物的時代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到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