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分析,陳光誠事件的核心不只是人權議題,也凸顯美國和中國或許無法總是能夠掌控對話的方向。
華郵指出,對於美、中兩國而言,不同的價值和強大的國內壓力很容易就引發脫序演出。當美、中雙方達成協議讓陳光誠留在大陸時,美國共和黨人士隨即發動猛烈的抨擊,指控歐巴馬政府談判人員太天真、太輕信中國。
美國今年面臨選舉年,批評聲浪迫使美國談判人員處境更加艱難,甚至被迫放棄一些外交上必須的彈性。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而言,正當中國領導階層還在為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政治醜聞焦頭爛額之際,陳光誠事件似乎來得不是時候。就在雙方起初達成讓陳光誠離開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協議之際,中國國營媒體開始譴責美國干預中國事務並要求美國道歉。
雖然陳光誠事件對美、中關係的後續影響尚不可知,不過,華郵認為,陳光誠危機的解決,也反映出美、中關係可能漸趨成熟。
針對中國日益崛起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歐巴馬政府的策略之一是力促中國採取更負責任的相應態度。此外,過去一年中,歐巴馬政府也強調「以亞洲為樞紐」的新戰略,向亞洲盟友以及中國宣告美國將持續維持在亞洲的力量。
相對於美國的做法,中國則是較傾向和美國進行雙邊對談,陳光誠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根據美方參與談判人員表示,在陳光誠事件協商中,美方最強而有力的談判籌碼就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直接與北京高層交涉。
對於中國而言,這些談判是有價值的,足以展現中國有能力處理美、中關係。美國官員說,對中國領導階層而言,中國急於向外界展現它能夠處理雙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