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東海大學建築系舉辦2012亞洲週末-「亞洲都市、建築論壇」

中央社/ 2012.05.18 00:00
東海大學建築系舉辦2012亞洲週末-「亞洲都市、建築論壇」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518 08:42:46) 東海大學建築系於2005年底開始,由時任系主任劉舜仁副教授主持,舉辦「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邀集了台灣、日本、泰國、芬蘭、美國…等,知名建築學府,一同為亞洲論述奠下根基。歷年來,除了「亞洲真實」論壇的延續外,建築系不斷開設亞洲議題之課程,授予學生以亞洲為基準點的建築專業教育,有別於過去設計多由西方模式出發的思考方向,重新以所處的台灣在地性,所位於的亞洲區域性,作為設計思考的出發點,並觸及建築實務、可持續性與環境關懷、數位媒材…等,跨領域運用。

 在持續醞釀的亞洲思維之下,東海大學建築系於2010年開始,分別與印度KAVIA建築學院、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國藝術大學建築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學系…等,簽署交流合約,進行交換學生與國際交流,並邀請各校系建築專業學者蒞臨本系授予亞洲專題課程。

 維繫近多年的學者及學生交流之下,漸萌的亞洲思維開始凝聚共識,終於在今年4月28日,由該校建築系主任關華山教授主持,該系教師職員的支持下,舉辦《亞洲週末-亞洲都市、建築論壇》。特別邀請Johannes Widodo(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副系主任)、Paul Anirudh(印度孟買大學KAVIA建築學院院長)以及Siriwan Silapacharanan(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三位建築專家學者,針對亞洲之都市涵構、傳統建築、建築歷史…等,分別以「演講」、「論壇」企圖促發一連串的多元性討論。

演講Lectures

 貴賓們分別替建築系師生們,帶來三場極具反思的演講,著墨於地理身分認同與認知、亞洲區位及歷史性建築保存與研討!其中,Paul院長,以孟買城區具歷史意義的內城(Historic Inner Cities)為例,特別強調該場域並非一般旅遊景點,也不具有紀念性的偉大性質,但確保有印度獨特的市集(bazaar)習性,具有一套別於社會主流的行為模式與生態發展!近年,因印度經濟快速發展,原有的孟買急於擴張都市範圍,危及了該區域的居民生活及歷史建築的保存。同樣的Siriwan副院長,也提出他們對於安華瓦水上市場(Amphawa Floating Market)的社群、行為、地域…等研究,並提出保存與可持續性的具體方案。

論壇Forum

於28日的論壇發表中,可說是面面俱到,小至每個地區的在地生活,大至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的自我意識、文化認同的討論,顯見亞洲議題討論的重要性!Widodo副主任在會中提出幾項亞洲建築的典型問題,刺激了與會來賓與學生們,以全球/在地的衝突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亞洲的幾個重點都市,在過往皆以西方的思考模式被規劃設計,呈現現代的建築樣貌,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與世界接軌的「對話」方法,相對的也磨損了在地特性的發展與衍異。而Siriwan副院長,提出了一連串的反問,究竟身為一位建築學生、一位建築人、一間建築學院,我們對於環境、自然、歷史、文化做出了甚麼回應?近年,「可持續性議題」已不僅是熱門的建築議題,而是值得更深化於每位在地居民的生活習性中。泰國與台灣都位處易於受到自然災害(颱風、水災…等)的區位,面對這樣的環境災害(environment disaster),我們應該如何重新面對自然?是忍受(endure)?抑或調適(adaptive)?而「建築」又該怎麼重新認知自然?

展覽Exhibition

近年來,東海大學建築系積極與亞洲幾個知名院校交流,尤以孟買KAVIA建築學院以及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為甚。本學年初,建築系蘇智峰老師及帶領研究所C組學生,至印度為期兩周的異地教學,以孟買(Mumbai)作為基地,針對面臨都市發展威脅之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 Slum)作深入研究與探討。在孟買都市快速發展的衝擊下,Dharavi原有之聚落形態與產業結構所形成之空間特質,將面臨被逐步剷除與改變之命運。而KRVIA建築學院一直以來即對該地區之快速轉化極為關注,並試圖提出非傳統都市更新模式之各類替代方案,以保留該地區之人文地理與經濟之歷史風貌。而工作營即試圖由東海建築研究所C組與KRVIA師生共同深入探討前述議題並嘗試提出妥切之再發展對策。除與KAVIA建築學院工作營之紀錄,此次展覽上包括本系暑期羅馬營、蘭嶼國際設計營(東海建築、昆明理工、韓國漢陽大學建築系師生共同參與)、新加坡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參訪交流記錄…等。

台中市舊都心與水湳經貿園區願景參訪活動

 4月29號上午由該校建築系關華山教授及蘇智鋒助理教授帶領貴賓們參訪臺中州廳、舊都心(中區)及水湳經貿園區。在臺中州廳,由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何肇喜局長(本系傑出系友)帶領三位都發局同仁為外賓們解說「大臺中都市計畫發展歷程」,從18世紀開始,到2010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談及未來大臺中的「二三四都會規劃」:二特色(文化、遊憩)、三中心(東新、后豐潭雅神、大平霧都市計畫)、四產業核心(高鐵、臺中港、清泉崗航空、中科科技)以及大甲媽祖遶境儀式(祭祀生活圈)…等。

 第二站來到該系蘇睿弼助理教授位於舊市中心的工作站,此工作站主要作為本系承接市政府所推動的「中區都市發展再生計畫」之空間。該工作站的建築本體原為第一銀行,現由東海大學建築中心入駐,舉辦「中區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研討會、攝影展及學生作品特展(東海建築系大四同學們對於舊市區未來的願景與想像)。蘇老師簡單介紹工作站的環境現況,以及周遭可看見的老舊建築;參訪結束後,一行人以步行的方式行經台中市中心點(中正路第二市場入口處),以及位於自由路中正路口古典主義式建築的彰化銀行。

 最後來到水湳經貿園區內的資訊交流站-願景館,由逢甲大學建築系黎淑婷主任為外賓簡介經貿園區未來規劃方向與台灣塔的設計。之後由現場工作人員帶領外賓參觀展示會場。

此次《亞洲週末》活動透過一連串的展覽、演講與研討會,相互思辯與討論,不僅回應本校建築系長久以來對於亞洲論述的教育與研討,企圖輪廓出我們所處的「亞洲」區域在未來幾年的可能性,亦反思長久以來我們以西方論述為基準,在轉向亞洲在地的自我論述之下,究竟能夠以甚麼樣的方式推展我們的建築教學、研究與專業實踐。

圖說:KAVIA建築學院院長演講後與東海大學建築系教師對談

訊息來源:東海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10529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