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看問題】不只族群偏見 高中女言論顯露生命教育不足

yam蕃薯藤新聞/鄭詠仁 特稿 2012.05.15 00:00
  14日一名高中女生在臉書上因為兩事不當發言而被網友肉搜要求道歉:一是嗆客家人,二是認為雞被咬死沒什麼。網路上多數的指責都指向帶有不自覺的族群偏見言論,而這樣的言論在政治人物話術、綜藝節目、還有媒體報導中也履見不鮮,也就是說這些看似平常的偏見語言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生活四週。然而問題的起因卻是在那隻被咬死的雞。高中女生認為那隻雞不過是隻食用雞,本來就是要給人吃的,被狗咬死有什麼問題嗎?這個質問對不少民眾來說可能覺得不太對勁,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問題出在那裏呢? 伴侶動物指的是一種關係,不是特定的動物   近年來寵物(pet)這個名詞已經漸漸被觀念比較先進的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一詞所取代。過去所謂的寵物就只是以人為主,供人取樂的生物,然而伴侶動物的概念增加了對動物福祉、動物權,以及人類與動物關係的尊重。伴侶動物並非指著特定的動物,或是各個受西方文化影響而認可的傳統寵物,例如 貓、狗、鼠、兔、常見烏龜等等,只要是任何被人類飼養,有著觀賞與陪伴生活功能的動物,都能被稱為伴侶動物。 只要有感情就應該要被尊重   所以,雞的確是一種家禽,但只要主人認為那是他家的寵物,也就是他家的一份子,那麼主人當然有權力主張他對一隻小雞的情感與價值。這個女生的言語所代表的其實不只是她個人,也不只是某一個世代,而是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各種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矛頓與雙重標準。當潛水客在綠島擔心觀光招牌隆頭魚被海產店獵殺的同時,媒體也同時在稱頌石斑魚肉質的鮮美。當可愛貓咪和狗狗的圖片不斷地在媒體上放送取得超高讚數的同時,大眾與媒體也忽視一個事實,全球海島上的生物滅絕多半都是人類帶去的貓與老鼠所造成的。所以說一種生物原本並沒有善惡,不像是好萊塢電影裏的角色塑造,而是人類的主觀判斷主宰了他們的價值以及生死,或者說,死亡的方式與是否值得被憑弔。 生命教育就只是一個同理心   只要媒體上出現這類的新聞,就會有學者跳出來呼籲要加強品格教育、或是加強生命教育。各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便紛紛配合教育部端出一套又一套的課綱、教材、評量方式、甚至還有評鑑。事實上人有喜好與偏好(preference)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因為不瞭解、忽視與傲慢所產生的偏見(bias)就是造成社會紛爭、動蕩的主因。因此生命教育的重點不應該只擺在以人類為尊,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體系,還應該要擴及到其它生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