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老物新趣/歐洲老家具在台北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5.14 00:00

圖說:老家具或者二手用品往往因為它材質的實在墩厚,耐看耐用之外,即便時空轉換之後,原本舊日的功能也能變換發展出現代的、當下的、原本意想不到的功用。(記者葉穎攝)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台北報導

從原本台北算是元老級歐洲二手家具販售的魔椅店店長,再到自己成立於大直的KoKoKaLa歐洲舊家具店,一轉眼就是6年二手家具的工作經驗。店長之一的Ted說,他本來在美國舊金山念書的時候,就培養了對於老東西的喜好,只是那時候入手的多半是玩具或生活用品一類的小物件,隨著回國教視覺藝術,再到真正從事二手家具的實務工作,中間始終沒變的,即是對於老東西的喜好,而且隨著慢慢累積的鑑賞力,當然也有透過店務所累積下來不少進貨與市場性的觀念,越有心得。「像是怎麼去觀察一件家具是好東西,以及了解台灣人與西方人在家具使用需求上的差異性」Ted說。

舉例像是國外居家空間的尺度,在高度上多半4米起跳,相較之下,台灣多半採2米8的樓高,難得有這樣的格局,所以,相對來說,燈具上自然不比國外以碩大規格為美的需求。除此之外,因為家具商品引進所累積的材質知識,像是橡木多半用做粗工品,而柚木質地細密多半有利於細膩木作的刻畫,都是箇中的學問。

評斷家具的良莠,他們很重視完整性,一如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名言著:神在細節啊!端看部件與部件之間,拼接的工法與榫接方式,往往是足以觀察品項設計完整度與工藝扎實度的重要關鍵。尤其老物件所代表的,往往根據那個時代,諸如對於金屬件的擅長使用、塑料發展初期的多元化,如果可以對應上生活用品們美好的形態跟記憶裡的某個片段,都會讓人越發感受收藏的價值。當然,偶一在評估商品完整性之餘,略帶故事性或者幽默,也是會讓他們忍不住打包帶回來的重要因素。

店長Ted和Frank說,目前位在大直的店名叫作KoKoKaLa,取日文ここから的諧音-從這裡開始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店內主要以1950和1960年代德系、北歐家具為大宗,在那樣的年代裡,正是bauhaus(包浩斯)跟西方家具與生活用品設計自建築設計中分野且方興未艾的年代,不少當年設計師們的名家之作,往往成為現今當代老家具迷們爭相收藏的夢幻逸品,不過,在KoKoKaLa裡可以找到的反倒泰半不是大師名品,而是將大部分陳列空間跟賞玩心情都保留給了同時代比較不為人知,但也同樣迷人的物件。Ted表示,他跟Frank在初期定位自己的二手家具店時,就很清楚不以品牌做為引進商品的唯一原則,相反的,他們比較傾向透過介紹默默無名之作,讓來此一訪的客人理解到每件家具真切的美好,也許進一步才去深入理解跟發覺這件家具是出自誰之手,就像談起桌上的某一禎絕版老畫報,Ted和Frank會說起那一次跟即將閉店的史學二手家具店老闆交手的故事、指著某一組立燈,他們也會相視一笑的講到當時候跟跳蚤市場老闆借了紙箱跟拖車才足以將這個心儀之物帶回飯店打包的過程。相對的,在經營二手家具多年的經驗裡,他們體會到,如果只是抱著要蒐集到名師之作的唯一心態看待這些老家具老物件,反而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漏掉了許多的樂趣。

也正因為這樣,店長之一Ted表示:「我希望大家來這裡能有逛藝廊的感覺,從欣賞生活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有趣或者美好的物品。而開店也可以是有很多可能性與層次的,商業上的獲利只是其一,如果可以在這中間造成更多的互動,將會更有意思!」他更建議一般人,在入門老家具之際,除了透過二手家具店的觀察與店員的互動解說之外,不妨也可以從自己生活周遭著手,像是學會把父執輩存留下的老件作一番整理,老東西加上部分新的原件,同樣也可以很時髦,而且透過整理的過程,得到的絕不單單只是讓這一件家具的重生,更會間接懂得很多細節的難得與修復工法,更可能是何謂新或者舊、棄與留之間從根本觀念上的反轉。

帶著沉穩、雋永的舒服感受,KoKoKaLa像是提供著歐洲人看待家具甚而重視家居生活的方式,要讓你我好好端視自己生活裡面的故事,又或者,到他們的店裡一坐,聽聽他們跟老家具們的故事,而且關於這些老家具的故事正等著你我的加入,一切正從這兒開始,延續下去。

【延伸資訊】KoKoKaLa地址:台北市大直街106號1樓電話:(02)2533-5250營業時間:周二至周日13:00~21:00網址:blog.roodo.com/kokokala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