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魚(Scleropages spp.)不但在水族寵物界一直是昂貴的物種,在國際保育界也是指標性的物種。現生的龍魚只分布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與印尼所屬少數島嶼、新幾內亞與澳洲,牠們的分布型式也代表著澳洲與亞洲大陸曾經發生動物相交換的歷史軌跡。過去由於龍魚被華人世場所哄抬,造成野生龍魚被濫捕,使得紅龍的所有族群都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的貿易管制物種。 一般所稱的紅龍(Scleropages formosus)被發表於1839到1844年間。雖然印尼與馬來西亞的研究者與繁殖者都認為整個區域的紅龍有好幾型,也就是市面上所稱的血紅龍、辣椒紅龍、過背金龍等等,但是長期以來科學界認為所謂的紅龍只有一種。一直到2003年有學者認為各地產的紅龍應該拆為四個種,也就是Scleropages formosus (青龍、過背金龍)、Scleropages macrocephalus (銀龍)、Scleropages aureus (紅尾金龍)以及Scleropages lgendrei (血紅龍)。但是這個研究結果並不被多數學者所認可。 在2009年左右,紅龍市場上忽然出現一個品系稱為「寮國青龍」,但是中南半島北部過在過去從未有龍魚的發現,因此市場上議論紛紛這條有著青色與蟲壯紋的龍魚來自何處?一直到2012年這條龍魚才被Dr. Tyson R. Roberts發表在Aqua這個期刊,定名為Scleropages inscriptus。這個發現也把龍魚的分布由馬來半島延伸到中南半島北部。 龍魚在國際野生動物交易上是敏感物種,所有的龍魚都必須要植入晶片後才能輸出並合法交易。目前馬來西亞與印尼的繁殖場中的人工養殖紅龍都必須要經過這樣的管道才能輸出到其它國家。至於新發現的龍魚是否很快就要被華盛頓公約大會所討論?緬甸是否會自行發展養殖業繁殖這條稀有龍魚?而台灣的水族市場在未來是否有可能合法引進這條魚的人工繁殖個體?是否牽涉國內法規的異動?都值得保育學者與水族業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