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凝練的觀照 特朗斯特羅默自傳《記憶看見我》

自由時報/ 2012.05.08 00:0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回憶錄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我的一生』,想到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看見面前一道光線。仔細看,那光線真像是一顆有頭有尾的彗星。彗星的頭,其最明亮的一端,是童年和青春期。彗星的核心,其最密集的部分,是決定生命最重要特徵的童年。」

這段自述,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自傳《記憶看見我》的第一段,點出了童年時期對他生命的重要性。《記憶看見我》8個篇章記錄了記憶、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等。書中托馬斯敘述他最早的零星記憶,素描他母親與他最親愛的朋友、比他大71歲的外公,和小學、初中與高中同學、老師的畫像。托馬斯也引領著讀者進入他熱愛的博物館與圖書館,讓讀者體會到10幾歲的他如何憎恨戰爭威脅歐洲文化的殘忍力量。

與特朗斯特羅默相交已半世紀的好友馬悅然教授,也是中文版的譯者,他表示,托馬斯原來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從他的自由詩中可以了解,他詩中的音樂性很強。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托馬斯常常從古代羅馬和希臘借來比較短的格律形式,就連日文俳句的格式也有使用。托馬斯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台灣詩人李敏勇也曾形容,托馬斯有典型北方寒冷國家性格,冷靜的觀照自然的神秘。

托馬斯1931年出生於瑞典,23歲時發表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了整個瑞典文學界。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表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謎語》。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獎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