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兩諾貝爾得主 勉學生挑戰權威

立報/張舒涵 2012.05.07 00:00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科學家丹•謝特曼(Dan Shechtman)受邀向台灣1千7百名師生演講。30年前,丹•謝特曼發現了主流科學認為不存在的「準晶」,遭科學界抨擊。丹•謝特曼談到,多年來自己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對自己的信心,反覆驗證,並受到聖經經文中「雖行經死蔭幽谷,卻不懼怕」鼓舞,走過一段「被質疑的時代」,他勉勵學生:「若你是愛好科學的人,請堅持自己的研究結果!」▲北科大7日邀請2011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特曼(左)與李遠哲(右)對談。(圖文/黃士航)丹•謝特曼與同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李遠哲出席台北科技大學舉辦的「與大師對談」,向大學生、高中生和老師分享自己的學習足跡,他們期許年輕人有好奇心,培養創造力,勇於挑戰權威,不害怕失敗。孤獨走過研究之路1982年,謝特曼在黑暗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室裡,發現了十重對稱的繞射圖譜,不過,在傳統晶體的結構認知中,不應該有十重對稱軸的存在,因此研究發表之初,不斷受科學界質疑。甚至有科學家還拿出晶體學的教科書要他回去念,即便他一再澄清:「這些書我讀過了,準晶是我的新發現!」仍舊不被科學界相信,他的研究團隊還覺得和他一起研究是種屈辱,讓他感到相當孤獨。1982到1987準晶被他發現的6年期間,謝特曼稱為「被質疑的年代」,當時最具權威的諾貝爾化學得主、晶體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曾在公開批評:「這世界上沒有準晶,只有準科學家!」暗指謝特曼的無稽之談,稱不上科學家。謝特曼推測,在1982年之前,準晶體未被發現的主要原因,可能和當時穿透電子顯微鏡尚未普及,科學家在此領域的專業能力有限有關。謝特曼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斷實驗驗證,靠著信心與勇氣克服困難。謝特曼在簡報中引述當時勉勵自己的聖經經文「雖行經死蔭幽谷,卻不懼怕」勉勵台下1千7百名師生。謝特曼持續不斷的實驗,證實自己的研究觀點,在鮑林逝世後,謝特曼的發現才正式受到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的關注,陸續以數據證實他的觀點,獲得熱烈迴響。謝特曼的研究更改變了人們對晶體材料的思維,未來將能應用於醫療、廚具等用途,還可能創造更多產業的應用價值。謝特曼侃侃而談,在學習的路上,他一直秉持懷疑的態度及開放的頭腦,靠著堅持,相信自己的發現及研究是對的,贏得別人的相信。他常勉勵學生:「想要脫穎而出,首先必須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自信來自於專業,要相信自己。」謝特曼研究的原創性及勇敢質疑現有認知的精神,也受到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高度評價。科學家應勇於接受質疑李遠哲有感而發地談起過去在科學研究生涯中,也遇到許多挫折及困難,甚至在大學期間,他曾因實驗沒做出來,被老師調侃「太笨」而感到挫折。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在實驗設備不完善的年代,他夜以繼日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終於完成實驗。好奇心十足的他,高中時勇於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卻導致師生關係變得緊張,還被同儕誤解為不懂得尊師重道。他強調:「若老師不能接受學生質疑『老師你做錯了』科學就不會進步!」他認為,科學家應該勇於接受挑戰,才能青出於藍。別害怕與眾不同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格特質,與一般人的差異為何?謝特曼認為:「要能多角度去探索一件事情,並要將心力一次投注在一件事情上,才有成功的機會!」李遠哲勉勵同學:「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要勇敢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他提醒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成功的機會,不要讓孩子為了拚考試而抹滅了成長的機會,要培養孩子的信心,讓他們慢慢從經驗中累積信心,走出不一樣的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