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探索日本世界舞蹈影像 御茶水女子大學中村美奈子教授蒞臨北藝大舉辦講座

中央社/ 2012.05.04 00:00
探索日本世界舞蹈影像 御茶水女子大學中村美奈子教授蒞臨北藝大舉辦講座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504 11:58:0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本學期邀請到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文教育學部藝術・表現行動學科舞踊教育學中村美奈子教授蒞校舉辦專題講座,介紹了日本傳統舞蹈「歌舞伎」與「舞踏(BUTOH) 」外,並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學生體驗學習充滿濃厚地方色彩之印尼巴厘島傳統舞蹈。

在專題講座中,中村教授首先從日本江戶時代的歌舞伎開始談起其傳統舞蹈之形式與內容,現場播放日本國寶級藝術大師坂東玉三郎1994年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片段,並進一步加以介紹說明。她提到,歌舞伎的演出,如同有故事性的舞蹈一般。當中主角坂東玉三郎雖為男扮女裝,卻是完美呈現十足的女人風情,不論是從走路、坐或跪姿、舉手投足之間,皆充分展露出每個動作的細膩與柔美。

而戲中每套服裝、髮飾與妝容(婚後不畫眉)等變化,則代表著主角經歷的不同年齡,其中十分特別的是,為表達已婚的身分,牙齒的部分須是要塗黑來加以呈現。中村教授解釋,歌舞伎演員主要靠舞蹈和技巧等肢體語言,極少開口唸白,演唱部分則由樂隊和伴唱來擔任。

而另一種舞踏(BUTOH)則是源自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實驗性舞蹈形式,它沒有既定的形式或動作,是一種身處當下的態度及直搗生命核心的身心表現。

中村美奈子教授說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以西方文化為尊,在表演藝術方面也以芭蕾與現代舞為主。但到了 1960 年代,戰敗國日本的景氣仍是一片蕭條,街頭也開始出現反戰與學運的遊行隊伍,因此,同一時期,日本藝文界此時也開始對於盲目追求西方美感的心態進行省思,而「舞踏」也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的誕生,更試圖超越西方現代舞及傳統舞蹈的既有框架,並從日本人「內縮」的身體特質出發,創造了獨特的「黑暗之舞」,藉以激烈的身體語彙鋪陳人心內在幽暗、無盡的吶喊。

同時,中村美奈子副教授也播放了舞踏宗師大野雄一於1993年他96歲時公演之片段,與一部由舞踏團體「大駱駝艦」之作品《麿赤兒》。其中,《麿赤兒》演出者不僅化成全身白妝的光頭舞者,有些嘴上甚至貼上長長的大紅舌頭。然而,在舞踏表演形式中,白妝是為了表達將舞者的個人身份(個體)抹去,呈現最純粹的生命本質,而光頭則代表「回歸原胎」。此外,白粉會在舞動的過程中飄散,象徵生命的流逝,顯現死亡之姿。

而在工作坊部分,中村美奈子教授則帶領同學,親自示範教學印尼巴厘島傳統舞蹈,一起體驗不同的異國舞蹈文化風情。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104332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