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酷兒電影興與衰

yam蕃薯藤新聞/成蹊同志生活誌 提供 2012.04.26 00:00
相較於同志電影期待融入異性戀社會、建立相同的人生價值、要求獲得同等權利、強調擁有同等聖潔而真誠的愛情,1990年代出現的一系列「新酷兒電影」New Queer Cinema可視為一種反動的力量。New Queer Cinema源於1992年, 影評家B. Ruby Rich在Sight & Sound雜誌中,用此來涵括1990年發表的一連串、與過去同志電影不同走向的作品,如Poison、My Own Private Idaho、Edward II。這些同志導演多半來自歐洲和北美,影片中的主角可能是同志、雙性戀、跨性別,或是愛滋感染者,他們是傳統社會的邊緣人或是背叛者,擁有激進的思想、拒絕傳統二元的性別規範,過著被放逐的、逃亡者的生活。Queer有別於Gay,強調著自我的價值,正如這些作品多元而獨特。 一般來說,酷兒電影有六個特色:一、酷兒電影是同志圈裡的非主流、次文化,不只是同志,跨性別、雙性戀、黑人、愛滋感染者也是他們的主題。二、不走教育路線,主角可能犯罪或是使用暴力,他們不隱藏自己、不為錯誤感到懊悔或抱歉,也不為了非酷兒族群掩飾或特別解釋特殊的用語,只為酷兒族群服務。三、修正、改造過去恐同的、聖潔的歷史,說明酷兒存在每一個地方、每一世紀。四、敘事跳躍而混亂,混合了傳統與創新、虛幻與寫實,甚至找不到故事的主軸。五、新酷兒電影的導演都是同志。六、新酷兒電影與愛滋病息息相關,也因此時常觸擊「死亡」議題。 然而時至今日,新酷兒電影已慢慢沒落,過往被隱身的同志角色,開始現身螢幕,甚至成為主角,同志電影不再是過去有著強烈反社會意識的作品,開始走向主流價值,而新酷兒電影中尖銳且深刻的眼光,也就只能從一些酷兒藝術短片裡窺得,仍舊提醒著因差異而來的美麗、頹喪,與死亡。 想看更多文章歡迎至「成蹊同志生活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