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福爾摩莎之眼」看見棄置的蔣公、經國先生肖像?

欣傳媒/林致婷/台北報導 2012.04.24 00:00

相片是時間洪流裡瞬間的紀錄,提供一個真實的歷史畫面,無論是刻意而為,抑或單純呈現,相片讓過去的時空與觀者當下的現實,產生一種真實感的連結,甚是感動。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凝視.對望-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以「福爾摩莎之眼」為代稱的28位當代攝影家,帶你一起從紀實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影像的真實與想像之間的關係。

「凝視.對望-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由攝影家張照堂、曾敏雄受邀擔任選件,精選28位當代攝影家共計56件作品,曾敏雄認為,以紀錄性質來看,這批作品中有著不少是以社會景況為主題,遊走在海邊,街上,或是巷弄內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雖然框取的物件或畫面是來自於外在的環境,保存了攝影最原始的紀錄本質,然而透過這些作品,更多反應的則是作者本身的心理狀況而並非是傳統的紀實攝影。

56件作品,訴說不同的故事,傳遞不同的訊息,其中,陳敬超的作品《台北2010》,台北街頭一個孤獨的背影,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攝影者欲傳達出什麼樣的意境,留給看展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曾敏雄指出,「陳敬超作品的結構古典而紮實,畫面具有文學敘述性,略帶一點高反差的街拍作品中有著對消逝時間的眷戀感,曾參與了國際性的街拍作品競選獲得肯定而公開展出過。」另外,周貞君《逝去的光輝》,陽光透進格窗照亮廢墟的一角,但被棄置在角落的是先總統蔣公及已故總統蔣經國的肖像,耐人尋味。

曾任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攝影部門主管的約翰.札可夫斯基(JohnSzarkowski)為攝影的行為舉了「窗子」與「鏡子」來比喻,打開「窗子」,攝影家得以看到外面的世界,若是站在「鏡子」前,攝影家看到的則是自己。這個微妙的比喻指的是當相機的觀景窗已經擺放在攝影者的眼前時,透過了這個觀景窗,攝影家到底看到了什麼或想看到什麼?4月21日至5月31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凝視.對望-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邀你來解讀。

【延伸資訊】國立歷史博物館:www.nmh.gov.tw/地址:台北市南海路49號電話:(02)2361-0270

圖說:「凝視.對望-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展出作品,陳秉淇《2011-賣命》。(曾敏雄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