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分子標靶藥物 提高胃腸道間質瘤存活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新聞中心 2012.04.24 00:0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間質瘤(簡稱GIST)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肉瘤,主要發生在胃部及小腸等消化道因而稱之。雖然GIST是為所有消化道癌症中比例較低的一個疾病,但卻是胃腸道肉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所幸近年分子醫學進步,藉由基因資訊及分子訊息傳遞的研究途徑為基礎上,製造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與增生的標靶藥物(或為分子標靶藥物)。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醫師說明,約有六成的GIST患者病灶集中發生在胃部,其次為小腸;早年因缺乏分子醫學診斷基礎,經常把GIST歸類為其他癌症,卻發現治療方式往往無效。後來發現,GIST有92-95%是由於c-Kit及PDGFR二種基因突變,而使位於消化系統上的「卡侯氏間隙細胞」發生癌化增生所致。另外,GIST與其他癌症不同之處,在於GIST沒有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與細胞分裂指數來區分惡性程度,其惡性程度也隱含復發的機率。

滕傑林醫師表示,目前GIST皆為惡性腫瘤,甚至放射性治療及化學藥物對該腫瘤效果有限,因此仍以開刀為主要的治療方式。而近十年來拜分子醫學的進步,目前已有兩種口服的分子標靶藥物,一種是可以抑制c-Kit基因表現的基立克,另一種則是針對PDGFR-α基因突變的紓癌特,這兩種皆可縮小腫瘤,是GIST腫瘤治療上很重要的里程碑。目前醫師會由組織切片觀察腫瘤細胞分裂強度,來區分腫瘤復發潛力,如屬於中高惡性度者,因復發機會較高,則須於手術後合併口服分子標靶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此外,如腫瘤已擴散或分布位置過廣而不適宜開刀者,則須先以口服藥物為主,待腫瘤縮小到一定體積後,再藉由外科手術切除。

但滕醫師說,雖然基立克的使用振奮了許多腫瘤科醫師,卻也發現c-Kit基因會因為使用基立克而再次發生突變(也就是產生抗藥性),目前患者平均用藥約兩年即會出現抗藥性。此時,往往會因為劑量增加,而導致副作用增強,如果病患無法忍受,則會建議直接改用健保局給付的紓癌特做為第二線治療藥物。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688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