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嚴長壽嘆技職教育轉型缺乏信心

立報/呂苡榕 2012.04.23 00:0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的技職教育分成三階段,過去是培養『匠』,再來是成為『師』,但下一個階段,我們應該要培養人才走向『藝』的層次。」工商協進會60週年系列講座,第3場邀請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以「台灣技職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題,討論台灣如何培養專業人才,承擔下個世紀的挑戰。台灣的技職教育始於日治時期,1912年工業研習所成立,培養基礎人才,一直到1948年,工業研習所改為工業專科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台北工專。1960年代前後,民間也陸續成立許多職業學校,包括大同商業專科(今大同技術學院)、明志工專(今明志科技大學)和新埔工專(今聖約翰科技大學)等。不過到了1999年前後,這些專科學校逐步轉型成學院或大學,也讓過去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職教育,轉變為以學科教育為主的大學。嚴長壽表示,這樣的轉變並非單一面向造成的錯誤,只能說是「共錯結構」導致的結果。「家長和學校都沒有信心,擔心無法創造優勢、招不到學生。而家長則迷思沒有更高的學歷,就沒有更好的前途。」因此讓技職教育逐步轉型為一般大學。另一方面,廣設大學的結果創造許多「教授」的需求量,也讓許多學生選擇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前往科技大學任教。「這些以學科訓練為主的教授,同樣影響了過去以技能訓練為主的科技大學。」雖然擁有充沛的教育資源,但是由於教育內容無法跟上時代,反而無法善用這些資源,嚴長壽感嘆,學校教育只訓練學生等待教師給予一個答案,卻未曾訓練學生自己追求答案,「結果教師永遠只會教出比他笨的學生。」「過去我們的技職教育培養的是『匠』,第二階段則是培養人才成『師』。」嚴長壽表示,面對未來應要讓技術人才走向「藝」的階段,讓從過去的剃頭匠,成為造型師,才能做出區別。他也認為,由於目前的教育充滿雜質,無法提供更好的教育內容,因此要能培養承擔下個世代重擔的人才,必須首先瞭解台灣需要什麼,並且從自身的特色去找到養分,才能走向下個階段。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