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灣南岬之旅 聽鵝鑾鼻故事

中央社/ 2012.04.23 00:00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3日電)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墾丁鵝鑾鼻不但有著台灣發展史上珍貴的史前人類遺址,包括地名和燈塔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墾管處將在28日舉行「台灣南岬之旅」,介紹鵝鑾鼻豐富的故事。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鵝鑾」2字由排灣族語譯音「帆」而來,因為附近有1塊坐落海邊形狀像船帆的石頭(船帆石),加上由空中鳥瞰地形,突出像鼻子,因而稱為鵝鑾鼻。

東臨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的鵝鑾鼻,海中珊瑚暗礁林立,海面上波濤洶湧,鄰近海域七星岩更是航行上的一大障礙,墾管處指出,幾百年以來,曾有不少船隻在這個海域遇難擱淺或是沉沒,因此葡萄牙人將這個海域稱為「巴士」,表示淺水或惡水之意。

墾管處表示,西元1867年3月12日(清同治六年),美國有1艘帆船「羅發號」迷航漂流至鵝鑾鼻外海,於七星岩觸礁沉沒,船員登岸遭到原住民殺害,只有1人倖存,輾轉至高雄向英國領事館投訴,導致後來英國和美國屢次派兵攻打原住民。

不過,因為鵝鑾鼻珊瑚礁地勢險惡,森林茂密,原住民善於運用地形藏匿,英、美軍無功而返,最後以談判和解收場,同意在鵝鑾鼻建置燈塔以維護航行船隻安全。

鵝鑾鼻燈塔在1875年由英國技師設計建造,但常遭受當地原住民侵擾,於是在塔基築砲臺,圍牆上開鑿槍眼,牆外有壕溝注水圍繞,並派有軍隊守護,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

墾管處指出,日治時期(1927年),鵝鑾鼻燈塔被選為台灣8景之1,1929年12月「台灣八景鵝鑾鼻碑」豎立,曾經一度躍升為台灣8景之首。

鵝鑾鼻公園內曾發現許多史前時期的古文化遺留,最早距今約有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器物,後來陸續再挖掘出各類史前文物。

西元17世紀後,有許多來自歐洲和荷蘭等遙遠國家船員乘船造訪,因海流強勁,常發生船難,並與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船員遭殺害被棄屍或埋葬在鵝鑾鼻園區內,當地居民收集屍骨,在園區樹林內建1座小廟,奉祀祭拜稱為「荷蘭英雄廟」。

下次到鵝鑾鼻公園遊玩時,享受美麗景緻之餘,也別忘了遨遊當地的人文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