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採礦正夯 蒙古旅遊業恐受波及

立報/陳玫伶 2012.04.15 00:00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半島新聞網》報導,荷蘭自行車手艾德馬(Rik Idema)在20年前進行環遊世界的自行車之旅時,他行經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被眼前的風景吸引,認為這是他見過最純淨的地方。無際的草原呈現出一片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色,艾德馬後來回到蒙古再次進行探索之旅,後來還跟當地蒙古人依內布希(Tseren Enebish)共結連理。當時烏蘭巴托的旅遊生意興旺,但艾德馬夫妻卻對蒙古的生態感到憂心。礦業排擠觀光業依內布希說:「最吸引遊客的部分是游牧文化和廣闊的天然資源,但這可能會因為採礦事業而產生改變。」近年來,蒙古經濟成長的引擎動力是採礦業。蒙古國家旅遊協會(Mongolian National Tourism Organisation)會長博德(Indraa Bold)表示:「傳統上,農業總是旅遊業的競爭者,但現在對手變成礦業。」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2004年的旅遊業占蒙古國內生產毛額的13.4%。儘管蒙古政府認定旅遊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10%,但該數字正在下滑。烏蘭巴托顧問公司「資源投資資本」(Resource Investment Capital)則指出,採礦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約30%,該數字持續攀升。博德說:「不管旅遊產業運作得多麼優秀,從現在開始,任何(經濟)成長都是因為採礦而有大幅增長。」蒙古的採礦業引起頗多爭議,其中包括古老土地的合法使用權。據博德的說法,礦業公司已取得幾處歷史悠遠的土地的使用權,包括位於東戈壁因岩石壁畫和景色聞名的達哈德山谷(Darkhad Valley),當地也是19世界著名喇嘛和詩人丹贊拉瓦嘉(Danzanravjaa)的冥想地點。依內布希說:「看到蒙古許多地區不可逆轉的景觀和文化正因採礦而改變,令人非常難過,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博德和其他人提出的問題是,土地面積相當於西歐,且人口只有3百萬人的蒙古,為何無法兼顧旅遊業及採礦業的發展?熟知產業結構的業內人士表示,旅遊業和採礦業的競爭,在人力資源的面相已有重大影響。依內布希說:「我們需要年輕熟練的工作者,也必需具有的語言和管理能力。他們具有競爭力,就跳槽到待遇更優渥的採礦業。坦白說,這個傷害很大。」她曾有5名優秀的員工,後來都跑到採礦業工作。除了求才競爭,飯店業者和運輸服務業也日益迎合採礦業的需求。博德說:「從烏蘭巴托飛到銅金礦產地Oyu Tolgoi的費用比飛到北京更昂貴,不僅僅是本地飛航費用,航空公司要營運其他本地航點的服務也不足。」博德補充,最近在烏蘭巴托開幕的國際連鎖飯店如凱悅(Hyatt)和拉迪森(Radisson)並不利於產業發展。「一切都聚集在烏蘭巴托,你不能說它對蒙古其他像農村的地方有任何形式的好處。」他說。許多外國人到蒙古持旅遊簽證進入,其實是為了尋求商機。政府公布的數據指出2011年有457,514名遊客進入蒙古,其中43%來自中國。蒙古全國市場協調辦公室(Mongolian National Marketing Coordination Office, MNMCO)外交部主任克雷貝爾(Stephen Kreppel)說:「頻繁造訪蒙古的中國人多是企業家,這些旅客到這裡主要是商業利益的考量,實際來休閒的遊客人數僅約9萬人。」克雷貝爾相信,實際旅遊人數與表面上的數字不同,會導致政策上的問題。他認為:「蒙古旅遊業的角色,應該是要將財富重新分配到農村。」兼顧投資與傳統用地部分旅遊業者表示,採礦產業對他們沒有造成影響。提供社區型的游牧旅遊型態的旅遊團體「從蒙古包到蒙古包」(Ger to Ger Foundation)的創始人法莫爾(Zanjan Fromer)說:「這些都是本地執行的計畫,採礦在偏遠地方,那裡沒有人會去旅遊,怎麼會有衝突?」克雷貝爾說:「受到採礦影響的地方和土地總面積比起來微乎其微。」但是因為採礦造成的通貨膨脹,使得蒙古旅遊費用高昂,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減少旅客人數。再者,有人擔心蒙古給人的旅遊印象會產生改變,間接影響潛在客層。另一個非政府組織永續旅遊發展中心(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Center)則採取觀望態度,該中心的丹巴(Gantemur Damba)說:「現在蒙古腹地足以容納採礦和旅遊業,但保護土地的法令仍然不足,這可以很容易得到改善。蒙古需要的是清楚的區域畫分政策,規定哪裡可發展採礦,哪些是當地民眾可保有土地使用權,讓他們保存游牧傳統的地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