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老外拍《台灣牡蠣》 逗趣看東西差異

中時電子報/江家華/台北報導 2012.04.15 00:00
美國籍導演馬克賈瑞及製片米歇爾賈瑞兄弟執導的《台灣牡蠣》,講述一名來台的外籍英文老師墜樓身亡後,因無人認領屍體,兩個與他相識卻不熟的外國人賽門和達倫,決定「綁架遺體」,沿著台灣東海岸尋找下葬地點。一路上,兩人遇到和尚、幫派、原住民等各種台灣人,發生許多荒繆逗趣的遭遇,探討關於死亡、生命等普世議題的東西方差異。

這部「台灣版公路電影」是馬克與米歇爾的電影處女作,甫入圍美國獨立SXSW影展,目前在台灣的城市遊牧影展放映。

「這並非我的真實故事,而是集合許多外籍朋友在台灣的故事。」美國喬治亞大學畢業後,馬克一九九九年來台,當時只是基於西方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都有四處旅行的傳統,他來台短暫旅行三個月,沒想到遇上九二一地震,這一待就是三年。片中觸及異地人害怕死在他鄉和浪漫的愛情故事,都是發生在他身邊朋友的例子。

馬克說,他只是想藉由拍攝此片,呈現台灣曾帶給他的美好。他重新走訪東台灣,發揮參與著名影集《勝利之光》、坎城金棕櫚獎電影《永生樹》和《馬奎斯的三場葬禮》的經驗,讓電影景緻看來格外美麗。

他在片中加入初到台灣遇到的文化衝擊,如在街上見到情侶吵架、暴力相向,他充當和事佬;或主角賽門拜訪原住民朋友時,原住民騙他們喝下蜜蜂釀的酒,還要把蜜蜂嚼爛的有趣片段。

他也想洗刷台灣人對於西方人的刻板印象,如賽門回到台灣朋友開的酒吧,對於在酒吧喧譁、把妹的外國人不以為然,「透過旅程的洗練,男孩意外變成熟了。」

馬克不諱言,電影腳本受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小說《我彌留之際》影響,小說描述美國南方農夫本德恩將妻子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旅程。他也以美國經典鄉村音樂襯托公路電影的氛圍,「我很訝異大部分台灣人對於這些歌曲的熟悉程度,像《Country Road》都能朗朗上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