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欣生活態度/青春的肉體永遠好萌?

欣傳媒/羅沁穎/特稿 2012.04.14 00:00

青春,永遠讓人歌頌,謳歌青春的藝文作品也總是讓人迷戀。最近使用得很氾濫的「萌」,也反映出一種對青春眷戀的情感。

這個90年代之後廣為流傳於動漫間的流行語,簡單來說,是從草木「萌」芽所衍生出來的詞彙,指得是對尚未成熟狀態的東西,所展現的喜愛心情。最早指的是對二次元角色的喜愛,後來也延伸到實際生活上。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描述日本人對「萌」的眷戀,其實並不是現代才開始的,而是早在以平安時期為舞台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中,就已經存在了這種難解的情感。因為主角光源氏在18歲時,就看上了年僅10歲的紫之上,然後親自培育她長大、成人,最後成為他的妻子,這種對未成年的愛慕,應該可以算是最早的戀萌始祖了。雖然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光源氏好像是個戀童癖,但卻深受日本人喜愛。

先不管是否有戀童這件事,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日本社會對青春這件事情,的確是異常迷戀的。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於櫻花情結了。

櫻花以最美的姿態綻放、盛開,凋落時卻乾脆俐落,讓人們永遠只記得它最美麗的模樣。短短幾天的生命,每年卻吸引著無數人的追逐,跟著櫻花前線的足跡一路往北欣賞。就連平時顯得十分拘謹的日本人,在欣賞櫻花盛開時刻,似乎也徹底豁了出去,狂放地唱歌跳舞、飲酒作樂,宣洩平日積壓已久的情緒,因為櫻花=青春=美,在歌頌美的時候,一切身心靈都該被解放。

觀看日本社會對青春的眷戀,其實展現在很多重面向上。包括偶像明星,無論是傑尼斯還是AKB48家族,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出道,展現的也是一種很萌的氣質。

日本有一位身兼畫家、詩人的山田かまち,曾和後來成為知名音樂人的同儕氷室京介組過樂團,他死亡的時間也恰巧是在人生最燦爛的17歲,因此自殺說甚囂塵上,前幾年他的故事還曾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螢幕,轟動一時,一生雖然短暫卻絢爛,也因此被記住了。

被稱為「十代教祖」的尾崎豐,代表作《15之夜》、《17歲的地圖》也都呈現出對青春的醉心,儘管仍舊在26歲花樣之年去逝,留在大家記憶中的永遠是青春的叛逆形象。

在日本電影中,也有更多對青春迷戀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名導岩井俊二了。他鏡頭下的《青春電幻物語》、《情書》、《花與愛麗絲》,都圍繞在青春的主題上,訴說出青春的迷惘、燦爛、揮霍、無知、狂放等各種情感。用帶有詩意的方式與淡淡的憂愁與抽離,在旁觀看青春的樣貌。

畫面總是濃艷的蜷川實花,其實也很擅長青春這個主題。但她鏡頭下的人物,像是濃艷的烈火青春,無論是電影《惡女花魁》還是無數的寫真,鮮艷到近乎於於夢幻的色彩,有人說歌頌的不是青春的艷麗,而是害怕青春的消逝,所以以最濃烈的色彩來抓住青春的光輝。

藝術家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青春,也讓我們對這個主題有著格外特殊的情感。其實,對青春異常迷戀的不只是日本人,希臘人也是如此。

前一陣子在聆聽美學大師蔣勳演講時,才發現希臘所遺留下來的雕像,多半也都是最美麗的青春肉體,兩者巧妙的共通讓人不禁莞爾。這樣的歌詠一直到羅馬時期,才開始出現比較多刻畫歲月痕跡的中年雕像,展現出對權利、慾望經過歲月洗禮後所留下的痕跡,雖然不見得最美,卻代表了真真實實的人生。

如果說電影《魔幻時刻》,所指的是傍晚夕陽即將落下的時分,天空渲染出的極致夢幻的色彩,那麼在人生中的魔幻時刻,應該就是那努力抓住青春尾巴的時刻了。

但這樣的時刻,頂多拖到40歲上下,因為這個年齡的分水嶺,代表的是邁入「老化」的階段,照日本的定義,就是進入初老的階段了。總之,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不管你捨得或不捨得,既然如此不如轉換成欣賞與坦然接受的心情,也許能有新的發現。

青春的肉體或許真的很萌,希臘的雕像也的確堪稱完美,但羅馬時期的雕像未必就不令人駐足,換個角度欣賞,你將可以發現生命更多的美好。

圖說:被日本20幾歲女生選為最萌漫畫的《K-ON!》。(翻攝自TBS網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