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人多好辦事:融合眾包概念 刺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

立報/本報訊 2012.04.11 00:00
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眾包的概念出現於2006年,是由傑夫‧浩維(Jeff Howe)在《連線》(Wired)雜誌上首次提出。作為一種新興生產模式,眾包的運用範圍並不局限在營利事業用途,而是能夠應用在公領域,藉此激發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今年2月,創辦非營利組織Code for America的珍妮佛‧巴卡(Jennifer Pahlka)受邀前往「2012年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TED2012)發表演說。她指出,美國民眾普遍對政治抱持負面觀感、對政府感到厭惡;然而,出生於千禧年世代的年輕人,卻對公共事務有更多的期待,而這一奇特現象主要可歸功於網路科技的進步。巴卡成立的Code for America,每年邀請科技界人士加入地方政府的治理工作,協助地方民眾加入社區治理的行列。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去年2月波士頓下起大雪,許多路邊消防栓遭大雪掩埋,政府卻遲遲未能做出處理。當時加入Code for America的年輕人麥可斯歐伯(Erik Michaels-Ober)編寫一名為「認養消防栓」(Adopt-a-Hydrant)的應用程式(app),成功解決這項問題。民眾在使用這套應用程式時,可認養鄰近自己的消防栓,並為它取上自己喜愛的名字。但認養者須善盡認養責任,避免消防栓被埋在雪中。若認養者失職,其他民眾就可以偷走這個消防栓。巴卡指出,帶有遊戲性質的應用程式「認養消防栓」,成功刺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Code for America也在其他地區複製這個成功範例,在檀香山、西雅圖與芝加哥等地開發類似的應用程式,號召民眾一起加入檢查海嘯警報器、清掃淤積排水溝及剷除人行道積雪的工作。同樣都是解決問題,巴卡指出民間自發性的參與,遠比政府官僚體制來得更經濟、更有效率。她指出,Code for America有一組2人團隊,曾花費2個半月的時間設計出一套應用程式,幫助家長替小孩選擇適合的公立高中。同樣的工作如果委由政府來做,恐要花費2年2百萬美元的時間跟經費。卡巴相信,民眾對政治體系的投入,絕不只是手中的選票。數位科技已改變政府運作模式,允許公民一同加入治理行列。年輕人不一定只能靠發聲的方式來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他們還能靠雙手寫下應用程式,讓治理更流暢、使社區的運作更完善。成長於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知道,要將民眾兜在一塊討論公共事務相當困難。但拜網路科技之賜,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架構政治參與模式,就能改善民眾對政治的反感及冷漠。眾包對治理的參與產生革命性作用,新世代藉此改善政治的封閉性及僵化性,集眾人之智來解決問題。「我不是要政府的運作跟私人公司一樣,我們要的不是那樣。我們是要政府的運作能跟網路一樣:開放的(open)、毋須同意的(permissionless)、具生產力的(generative)。」巴卡表示,我們是公民,「不是向政府繳稅金,然後收取服務的消費者」。我們要先掌握自己的公民權,才能掌握政府。芬蘭民間單位最近也利用眾包的概念,設置全球第一個以網路立法平台,網站名稱為「開放部」(The Open Ministry)。芬蘭剛通過《公民創制權法案》(Citizens' Initiative Act),只要有5萬人連署的法案,國會就必須對該法案進行表決。創立開放部的帕坎南(Joonas Pekkanen)表示,雖然芬蘭通過這項令人振奮的法案,但民眾卻缺乏相應的媒介來討論及凝聚意見,開放部的成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相信公民社會將因此變得更加成熟。負責協調工作的馬亞尼米(Sami Majaniemi)表示,民眾可在網站上自由擬訂法案內容,原則上所有人都可以加入討論、意見交換及修改的過程,民眾也可以從中獲得更多啟發。開放部是由一群來自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志工負責運作,由他們進行評估及選擇,決定以後由精通法律術語的志工律師負責法案的起草,最後再送交至國會。雖然帕坎南擔心,開放部最後可能被證明是一項無用的工具;但如果成功,將是另一種新型民主的誕生。目前另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政府司法部門需先提出一套連署認證機制,保障開放部未來提出法案供民眾連署時,網路上的聯署在法律上是有效的。(綜合外電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