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古今書房:收藏同道的生命歷程

立報/唐澄暐 2012.04.09 00:00
■唐澄暐我還記得去拜訪那位怪獸迷朋友時,他拿出的那本厚重大書,以及他告訴我的那句話。那是一本全手工的剪貼本,封面褶皺看得出年份。當他企圖把它放上沙發以便拍攝時,黏貼處早已支撐不住整本書的重量,硬生生在鏡頭前分成上下兩冊。他笑了笑,重新把內頁對齊壓實,並繼續講起這剪貼本的歷史。

夢想收集全部

他說一開始是國小吧,同學不想要的怪獸卡片整疊送他,在他開始被電視上的怪獸吸引住的年代。那年代資訊不多,儲存更不容易,他唯一能做的是在父母勉強的允許範圍內,租錄影帶、看電視,然後笨拙地用彩色筆畫下怪獸;相較之下那疊清晰、不失真,且隨時可以拿出來重複欣賞的卡片,就像天下落下的寶物一樣。

一開始還是兩者並行,他一邊核對著電視和卡片上的怪獸,並用手繪補充卡片上沒有的成員。他說,第一套「大全集」是卡片和圖文並列,但隨著蒐集能力越來越強大,他捨棄了畫圖,而用網路圖片列印來繼續編撰。最後呈現鏡頭上的,是一套包羅所有已知影視怪獸的超級大全集(據他說已經是第三或第四版了),所有我回憶中、不在我回憶中的怪獸模樣齊列眼前。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瞬間的模樣。那不是展示完大作後心滿意足的神情,而是一種望著更遠方,彷彿終點依舊遙遙無期的焦慮和苦惱。不善於心領神會的我,笨笨地遵循5W1H的守則(註)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他說(其實他早就反覆地說),他只是看到就畫、看到就抓,就是想要收集到全部。

紀錄與實用

即便我自己也收藏一些東西,不,其實我收藏了一大堆東西,在那個時候。書、CD,我是毫不節制地,只要看到一丁點喜歡就想買下來,這還不包括電影票,那時才剛開始接觸影展或套票那種危險的趣味。其實還不只呢,我想起我搬家十數次卻從未丟掉的一大堆東西,相簿、聯絡簿、成績單,甚至以前用過的文具和材料。但不論我收藏什麼,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全部」。

我大略記得整理那些東西時不丟掉它們的念頭。聯絡簿那些起因為「紀錄」——那是我的紀錄、我的回憶,是代表我存在的憑藉;若幾年就換一間房子,換一個周遭和一群新鄰居、新同學,就不能拿它們來記住自己,就像牆上畫著身高的鉛筆線不能在搬家時帶走一樣。可隨身攜帶的自我存在,對我來說極為重要。至於那些用過的文具,則是出於「實用」——單純就是覺得以後總會再用到,但小學的圓規除了當年可以畫圓外實在想不到二三十歲可以幹麼用,所以近年來我已學會了少買少用,這種收藏就罕見了。

但我從來、一次也沒有想過收藏「全部」,那對我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就像達到完美一樣,怎麼可能呢?但對我那朋友來說,「全部」是可達成且正在進行中。他的收藏本成形先於收藏,就像是一本鋪天蓋地的硬幣收集冊,哪個年份的空位早就在那邊,等著他努力去知道、去填滿。即便新的怪獸仍不斷從電視、電影中誕生,但那個所有怪獸總和的空位仍是個可以統計出的數字,只要他能及時趕上所有的新情報,「全部」就是隨時能完成的理想。

這也是過了好多年我才稍微推敲出,關於「收集全部」的一點概念,當年我在訝異中完全忘了用5W1H問下去:為什麼你想要收集到全部?那樣的動力和快樂到底是什麼?多年來我只視其為一種不尋常的偏執,直到最近終於讀到一本關於收藏者的書,《收藏無物》。談收藏的書市面上不少,但多半分門別類地談收藏物的種類價格、了不起談收藏的方式和樂趣,說穿了頂多是購物型錄的延伸,只有《收藏無物》回應了當年我問不出口的問題。

收藏無物之奇人

作者身為戲劇教授,年紀夠回顧生命歷程,學識足以可分析問題,又善於以自述省視內心;更棒的是,他不僅狂熱收藏,且他唯一認可的收藏,只有毫無價值的「無物」。作者一再堅稱他的正式收藏不包含任何一般公認有(增值)價值的收藏品,認為最能代表其人其收藏的,都是「無物」——從路邊毫不起眼的鵝卵石,到過量重覆而一次次丟棄的商標標籤,以及各種多半被稱為垃圾的大大小小物件。他的喜好得以讓讀者跳脫交換的、外在的價值觀,使收藏者的細膩故事不被追逐利益的熱情干擾。

藉著從小第一份收到的郵票集(這倒是個和怪獸迷朋友異曲同工的開場),作者展開收藏序幕。收藏郵票滿足了孩童時作者對外界的想像,也帶出了收藏最基本的一個目的:滿足感,滿足某種缺口,即便不是用收藏就能填滿的。藉著關於收藏的自述,作者重新拉開童年的缺口,一併談起家庭帶來的種種不安、愧疚與怨恨,以及內心相互矛盾的自我注視與否定。

收藏物伴隨著作者成長累積,也隨著他前往一個又一個新的學校、環境而日漸沉重,他自己則不斷找尋型塑自我的新方式,戲劇表演、藝術創作,或是戀愛關係,但無可避免地要去面對「收藏」;這使表演成為「記憶」這收藏的重現,使藝術媒材和收藏品密不可分,而戀愛對象終究也得面對那一大堆破銅爛鐵;那就像是作者將自己最私密真切,自視無物的部分讓另一個人看見,卻只能由他人來評價自己。

因為《收藏無物》以自傳方式描述收藏,使作者對收藏活動的精闢見解——不管是從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或其他角度的——就像難以整理的早餐穀麥標籤,散落在文章各處難以統整。讀者得如隨地撿拾鵝卵石般,找出作者文中收藏的多種意義,以及作者反覆述及卻無法一口氣說出的,關於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但從連貫的生命及不停自我檢視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收藏無物,覺得低下無用之物能反映自我厭棄,卻又期待收藏無物的自己能產生獨特之美而被認可,就像拼貼無物的整體美感一樣。藉著書寫,作者統整過往至今的人生,以及「收藏」貫流其中之意義,並託付收藏超越收藏者的使命,成為在收藏者灰飛煙滅後,與他人、與未來連結的信物。

收藏彼此 彼此收藏

《收藏無物》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畢竟那是作者自己的療癒。但我卻了解了一件事:如果能理解自己為何偏執於收藏,都需要那麼長的生命與文字療程,那就算我當時直接問那朋友,又怎可能問出答案?收藏的意義與秘密,不僅在收藏者心中,也在他收藏的東西之間,而唯一能串連起這個小小世界裡萬物關聯的,就只有在中心的收藏者本人。我想我該送上的不是更多的提問,而是另一本《收藏無物》送給他,或等他自己寫好,再送給我。

註:新聞報導基本須讓讀者得知的六項資訊,包括何事(What)、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如何(How)。

收藏無物作者:威廉.戴維斯.金恩William Davies King出版社:繆思ISBN:978986602613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