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先經後政」賞味期還有多久

中時電子報/李明賢/特稿 2012.04.02 00:00
一如外界預期,博鰲「吳李會」就像按劇本演出,沒有脫稿、沒有太多火花,雙方確立現階段兩岸先經後政基調。然而,不論吳李會談或王毅公開談話,都暗藏政治對話「潛台詞」,也引起各方懸念:馬政府先經後政的兩岸政策「賞味期」,是否正面臨變質挑戰?

不論二○○八年的胡蕭會或今年的吳李會,即使大陸刻意迴避官方頭銜,當蕭萬長、吳敦義以副總統當選人身分登陸,代表兩岸擱置主權爭議的默契,這是回歸九二共識內涵,才有江陳七次會與ECFA等十六項協議成果。

從蕭胡會擺盪到吳李會,當年十六字訣是「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如今變成「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這應非咬文嚼字,而是兩岸局勢新變化。

當年蕭胡會開啟兩岸復談契機,如今吳李會確立兩岸現階段經貿合作、民生議題優先。吳李會談九二共識,代表馬政府從上月底北京吳胡會的一國兩區拉回先經政的既定節奏。

即使代表北京官方立場的新華網在吳李會報導中出現「鞏固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字眼,這也回到各自表述的脈絡,代表兩岸政治對話的障礙尚未跨越,然而,真正障礙又是什麼?

王毅昨天在歡迎台灣代表團酒會上,公開稱「鞏固深化兩岸政治互信,才能為推進經濟合作」,亦即暗示台灣不能只顧經濟發展,還要在政治互信上有所表示,某種程度也有促談意涵。

然而,吳李會談過程,吳敦義公開提及廉能政治是國民黨贏得勝選的要素之一,以廉能政治或總統大選對照大陸政治體制,也隱含台灣敦促大陸進一步民主化的意涵與價值。

明確來講,此一基調符合馬英九多次重申:兩岸要進一步拉近距離,民主與人權是重要觀察指標,似乎也成為由經入政的另一門檻。

換言之,吳敦義透過十六字訣拋出「講信修睦」,算是回應政治互信的說法,但兩岸何時由經入政,彼此仍在暗自角力,博鰲論壇也嗅出這種濃烈氣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