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歧視槍響:少年馬丁之死 挑起種族議題

立報/李威撰 2012.03.29 00:00
策劃、編譯■李威撰少年馬丁(Trayvon Martin)遭人開槍打死,激起許多黑人父母共同的不愉快回憶。在撫養小孩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都肩負同樣的心理壓力。長久以來,雖然黑人的處境已改善許多,但「圖謀不軌」、「可疑」與「犯罪」等種族烙印仍是揮之不去。為了跟不友善的社會妥協,父母在教育下一代(特別是男孩子)該如何保護自己時,除了要灌輸小孩守法觀念,還要求小孩的行為需符合更高的標準。政策騷擾 有色人種承受壓力在美國,警察只要懷疑某人身上藏有槍械或毒品,就可以進行攔檢盤查(stop and frisk)。以紐約市警局採行的爭議性政策為例,警員握有更廣泛的權力去攔檢盤查可疑人士。根據2011年的數據統計,紐約警方在該年度攔檢68萬4,330次,黑人與拉丁裔占87%,白人僅占9%。市長彭博與紐約警察局長凱利(Ray Kelly)出面捍衛政策,認為這項政策有助於杜絕犯罪事件發生。但批評者卻認為,政策實施的過程中,經常對年輕的有色人種造成騷擾。住在費城的《美聯社》寫手華盛頓(Jesse Washington)也表示,費城警方攔檢盤查的對象幾乎清一色是非裔美籍民眾,而且心理學的研究也證明,黑人常被認為是較具有威脅性的。他說,為保全工作、自由與生命,黑人社會口耳相傳一套黑人行為準則。華盛頓舉例,在少有黑人出入的富有社區,黑人被教導要提高警覺,因為即使沒有犯罪,別人也可能會作如是想。還有,看見警察不要逃跑也不要起爭執,只要乖乖兩手朝上就好。長此以往,黑人對週遭環境培養出異常敏銳的第六感,而且要學會以一種近乎柔順的態度去說服別人,相信自己不具有威脅性。辦案不公 過程充斥偏見同樣令民眾感到不滿的是,警方辦案過程也凸顯對黑人的偏見。《紐約客》的芬尼根(William Finnegan)表示,儘管齊默曼聲稱自己是出於自衛才開槍,但警方抵達現場後很顯然會發現:一名體重至少比馬丁多出1百磅的28歲男子,為何要必要對一名沒攜帶武器只拿著糖果跟飲料的17歲青少年開槍?為何警方沒有逮捕齊默曼?他質疑,今天換作是黑人開槍打死白人,警方有可能放過黑人嗎?更何況,齊默曼在2005年曾因毆打警察而留下暴力前科,但警方不僅沒有對他產生疑心,反而是將馬丁的屍體送去化驗,檢查是否有藥物或酒精反應。馬丁事件所引發的爭議,很大一部分圍繞在《堅守立場法》(Stand Your Ground)的規定,該法案准許民眾「合理」懷疑對方已威脅到自己人身安全時,有權以自保為理由使用致命武器攻擊對方。但佛羅里達大學法學教授能恩(Kenneth Nunn)認為,核心關鍵還是種族問題。他表示,黑人男性在美國社會當中被塑造出具有暴力及危險的傾向,導致「種族」成為開槍的合理依據。無論是教育部或社會學者的研究,都證實黑人經常被視為潛在的罪犯。譬如黑人與拉丁裔孩童在求學過程中,經常被老師盯上;或者在馬路上較常被警方攔下。而根據哈佛大學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顯示,民眾的種族主義未必是外顯的,而是不自覺的。能恩表示,開槍的合理性經常不是建立在客觀的評估,而是對黑人的主觀恐懼心理。歧視終將解決 6成白人樂觀不過,也有不少民眾反對從種族主義觀點來解讀這起意外,認為這會製造已經不存在的爭端。他們認為,黑人都可以當美國總統了,代表種族歧視已經消失,美國已經進入後種族時代的天堂。《美國展望》的鮑伊(Jamelle Bouie)對此樂觀想法持保留態度。他指出,去年夏天蓋洛普訪問美國民眾,詢問他們認為:「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在美國永遠是個問題?或是最後總會得出解決辦法?」結果顯示,白人有59%表示樂觀,相信最終會獲得解決;但只有50%黑人抱持同樣想法,而相信無解的黑人占了49%。鮑伊指出,雖然黑人登上總統寶座,但黑人在政壇上仍處於低度代表狀態,美國13%的人口是黑人,但150名參議員及州長只有1名黑人。另外,處於不利社經地位的黑人比例仍明顯偏高。況且,就算黑人功成名就,不代表就能倖免於種族主義的攻訐。就像歐巴馬,既使他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但他的正當性跟公民身分卻始終被拿出來炒作。另外有些人則表示,齊默曼是西裔而不是白人,種族的解釋只是在挑撥衝突。曾獲頒普立茲評論獎的專欄作家小皮茲(Leonard Pitts Jr.)反駁,齊默曼不僅是白人,認為馬丁之死與種族無關者,也犯了盲目的症頭。他指出,這些人並未釐清種族(race)跟族群(ethnicity)的差異,無論一個人的族群認同是中南美的西語裔(Hispanic)、拉丁裔(Latino)或西班牙裔(Spanish),他可以是白人也可以是黑人。小皮茲表示,種族是文化產物,可用來操弄偏見及恐懼;而所謂的黑人與白人,在科學上並無精確定義。過去,民眾被教導認為白人與黑人是不證自明且不變的屬性。實際上卻不然,曾領導美國全國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NAACP)的懷特(Walter White)就是金髮藍眼的黑人;曾擔任大學校長的喬治亞威廉斯(Gregory Howard Williams)到10歲才知道自己是黑人;甚至曾有婦女同時生下黑白雙胞胎。小皮茲表示,種族是愚蠢的騙局。來自歐洲的移民,並沒有自動將自己歸屬為「白人」,他們的認同是愛爾蘭人、匈牙利人、義大利人或猶太人等;從非洲被賣到美洲的奴隸,也沒有自認為是黑人,其原先的族群認同是馬丁卡人(Mandinka)、富拉尼人(Fulani)、曼德人(Mende)或桑海人(Songhai)等。在伊利諾大學從事非裔美人研究的魯迪吉(David R. Roediger)表示,白人認同是起源於對黑人的排斥,而黑人一詞之所以強加在非洲人身上,是為了要合理化自己對他們的奴役及剝削。就像有歷史學家表示:「非洲人並不是因為自己是黑人而遭人奴役,而是因為被奴役才成為黑人。」小皮茲認為,不被騷擾及懷疑的基本權利(privilege)不該是白人獨享,黑人的個體性也需獲得尊重。就像許多站出來抗議的黑人家長也表示,雖然為了讓小孩知道如何自保、懂得如何在社會中換取白人的善意及信任,但他們也不忘叮嚀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人,就應該堅持做人應有的基本尊嚴。(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加州洛杉磯26日舉行抗議聲援馬丁的父母,有人高舉標語牌、有人打扮成馬丁,手裡拿著飲料跟糖果,不滿警方未能逮捕齊默曼。(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