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活體生物教學 缺配套與常識引爆棄養問題

yam蕃薯藤新聞/鄭鹿丸 撰稿 2012.03.29 00:00
  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些生物課程都會要求要帶動物或養動物觀察,依稀記得曾帶過虎頭鯊、老鼠魚等到課堂上介紹給同學認識,因為家中有魚缸可以飼養,所以可以將魚帶回家中繼續飼養,但其他同學因為家中沒有魚缸或是生性頑皮,就將其任意丟在噴水池或是水溝、池塘裡。也許將外來種魚隻丟在那種人造的水池中,並不會對台灣水域的原生物種造成太大的干擾,然這種對於生命不尊重的輕浮態度實需導正。   目前許多學校的生物課仍會要求學生飼養動物且觀察動物的成長,被選擇作為飼養的對象對為甲蟲、蠶、牛蛙蝌蚪等單價稍低的物種。就以牛蛙蝌蚪來說,牛蛙本屬於嚴重的入侵物種,因為價格較低所以被學生購入,作為觀察其蝌蚪變態為青蛙過程的對象,但學生在疏於管理或是指導者內給予正確的觀念,而使牛蛙逃逸或遭到野放,如此對於生態是嚴重的破壞,牛蛙的入侵對於台灣的原生蛙是場噩夢,其龐大的體型與貪婪的食性,嚴重擠壓原生蛙的生活空間,有美國牛蛙出現的地方,幾乎不會有原生蛙的出現。   這些缺失往往是出自於指導者與課程設計缺乏配套,與飼養的基本常識與經驗,就連動物的抓取都有問題,所以要給予學生正確的飼養觀念應由指導者施予,而指導者本身對於物種的認識及飼養方式應具備相當的常識與觀念。在選擇物種觀察時,建議選擇台灣的原生物種,可以讓小朋友對台灣原生物種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飼養數量也不需要太多,建立小朋友對寵物的責任感及對生命的尊重,時時灌輸小朋友勿任意棄養、野放的正確觀念。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