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生物新發現】不吸血亮大蚊 串起台灣與東南亞的關聯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 2012.03.28 00:00
  一般人見到「蚊」字便立刻想到吸血與傳播疾病的瘧蚊、家蚊、斑蚊或甚至是在公園裏叮人的小黑蚊(也就是台灣蛺蠓)。然而被中文人口稱之為「蚊」的雙翅類昆蟲中,有許多種類的成蟲其實並不吸血甚至是不進食的。   其中亮大蚊科(Limoniidae)是一群身長大概在1公分左右的昆蟲。牠們的成蟲非常輕盈纖弱,經常在潮濕的森林與溪流邊活動;有些種類的幼蟲生活在水中、潮濕的朽木中或行半水棲生活,取食腐殖質或甚至捕食其它小型昆蟲。過去在台灣所被記錄的亮大蚊科昆蟲約有20種,其中亮大蚊屬(Rhipidia)只有兩個種。   自2010年6月起,在國科會與李國鼎基金會的協助與支持下,台灣與對岸的兩岸生物多樣性交流研究計畫開始展開。其中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為首學者之間針對東亞動物的生物地理與多樣性的合作計畫,從今年起開始陸續出現研究成果。合作者之一的北京農業大學楊定教授為國際知名的雙翅目昆蟲學者。楊定教授一直從事昆蟲系統分類學和植物蟲害檢疫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對於東亞的低等短角亞目、舞虻總科及稈蠅科等重要類群系統分類有深入研究,至今至少發現了9新屬與750以上的新物種。楊教授於2010年訪台時採集到兩種亮大蚊,其中岷答那峨亮大蚊(Rhipidia servilis)原來僅知分布於菲律賓南端,但卻在台灣被發現。而獻名給美國賓州卡內基博物館的台裔昆蟲學者楊儉文的楊氏亮大文(Rhipidia chenwenyoungi)則是一個全新發現的物種。由於與這兩種新發現亮大蚊的血緣關係較接近的物種皆分布於東南亞島嶼,因此這項發現不僅增加國人對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瞭解,也提供台灣與東南亞島嶼間生物播遷的佐證。此兩種亮大蚊的部份標本也將存放於位於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此論文發表於2012年3月26日出版的動物分類群學報(Zootaxa)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