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新移民的美麗與哀愁

立報/社論 2012.03.22 00:00
近日,各媒體報導一則出自中研院的新移民學術研究。透過資料庫檢索,該研究發現,台灣對於來自東南亞的婚配移民,有愈來愈正面的公共論述轉變。從早期充滿負面形象的「外籍新娘」蔑稱,演化到「外籍配偶」的命名,再轉變到「新移民」的正名,足見台灣對於新移民的公共論述有逐漸去污名的趨勢。

確實,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形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容我們提醒,台灣對於新移民的「善待」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命名,攸關現實的建構,如果能洗刷污名,形象自然趨於正面。但光靠命名無法扭轉現實,歷史證明,這種命名學也很容易陷入某種「政治正確」的盲點,以致於讓人陷入慶祝過早的陷阱。

例如,從「黑奴」、「黑人」到「非裔美人」,這種稱呼的轉變不可謂不大,即便是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如今也不敢在口頭上逞能,而必須在修辭上追隨當代的政治規格。

問題是,無論黑人的稱呼怎麼變,哪怕是「尊稱」,都無法改變黑人在美國壽命偏低、家庭破碎高於一般、經濟恆常弱勢等事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批評美國的種族關係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反而遮蔽了權力不平等的問題。因為在稱呼上,要讓各種族一律平等,不難;但若要讓各種族擁有政治、經濟、社會的平等,那才是嚴格考驗,而人們往往在此分道揚鑣。

弔詭在此。當黑人被尊稱為「非裔美人」後,大規模的民權運動只待追憶,不少人反而認為黑人應該自主,為自己的處境負責。

當然,新移民的正名得之不易,不容否認這個階段性成果。只是稱謂不會改變現實,除非現實真正發生改變,否則人們忽略的暗處會比他看到的亮光還多。這也是為何「越南小吃店」在鄉間林立、在社會新聞裡不時出現,哪怕日後政治正確蔚然成風,連業者都改稱「新移民小吃店」,還是無法遏止弱勢淪落的悲劇。

人肉市場,不只是腥羶色,它更是嚴格的等級化市場,買賣雙方的階級對應非常森嚴。台灣對新移民究竟善待到什麼程度?數數越南小吃店的家數,或許會有另一種答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