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陸富豪海外炫富 獵熊取膽惹議

中央社/ 2012.03.20 00:00
(中央社台北20日電)大陸富豪們不只血拼能力名揚世界,「到海外打獵」現在成了他們最新的休閒,卻引發全球保育界批評。像在加拿大,不少獵場規定獵熊後熊膽需就地掩埋,但大陸狩獵者不守規則,屢見不鮮。

最新一期的「中國新聞週刊」報導,從廣闊的非洲大草原,到千里冰封的北極冰原,倒在大陸富豪槍下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反對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因為這群大陸獵人們對當地狩獵規則,總有一套自己的作法。

報導以加拿大為例指,部分加拿大狩獵場規定,獵黑熊後可以帶走皮、可以吃肉,不能割下熊掌,熊膽也需就地掩埋,但「這些規定難不倒聰明的中國人」,很多人「把熊膽汁擠出來,泡在烈酒裡帶回國。」

狩獵者臉孔的改變,或可看作世界經濟重心變遷的縮影。大陸青海都蘭縣於1984年開放狩獵岩羊,當年林業部門希望透過外國人到中國大陸狩獵,賺取外匯,報導說這些外國人中有駐華大使、醫生、甚是阿拉伯王室成員。

但誰也沒想到有「中國獵人到外國狩獵」的一天。報導提到,2004年開始,越來越多大陸富豪走向世界,參與爭議頗高的狩獵活動,大陸各旅遊仲介機構扮演強力推手,則是主因。

這種狩獵旅行團在大陸只有特定族群「玩得起」,報名者「非富即貴」,平均要價人民幣5萬元(約新台幣23萬元)到68萬元,有的甚至擁有國際狩獵俱樂部會員證,有多年打獵經驗。

浙江商人張陽說,每年付100多美元(約新台幣3000元)年費,就成為國際狩獵俱樂部(Safari Club International, SCI)會員。他曾在南非獵過羚羊和疣豬。

報導介紹SCI是世界最大的狩獵愛好者組織之1,會員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報導提到,不少推廣狩獵活動的組織認為「狩獵是保護動物的手段之一。」

中國大陸民間環保組織、北京「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研究員劉慧莉則說,狩獵戰利品是透過殺害,保護並不是直接目的。狩獵者打完獵就離開,很少關心狩獵費用是否真用到動物保護上,甚至很多狩獵者的錢都進了當地官員口袋。

報導引述南非伊麗莎白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 Elizabeth)過去一項研究,生態旅遊比狩獵旅遊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拍攝1隻鬃毛獅1年能給肯亞國家公園帶來5萬美元收入,相較之下,鄰近的坦尚尼亞,獵人付2000美元費用後,獵得的獅子就永遠消失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