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龍應台下鄉首站茄萣:近鄉情怯

民生@報/陳小凌 2012.03.19 00:00
圖說:文建會主委龍應台下鄉茄萣。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新上任曾說過:會當一個穿著球鞋經常下鄉的主委,今天首次下鄉到高雄茄萣,是龍應台的故鄉;她難掩緊張,還說真的是「近鄉情怯」,但她強調,這次不是回故鄉,而是過去一個月以來,不斷思索文化部將來的願景,全台灣有7000多個村,未來文化部要以村落為單位,落實文化公民權;茄萣是文化資源特別少,但文化卻很豐富的地方,所以成為視察的第一步。

龍應台說,茄萣周邊多了新的道路,但故鄉還是她印象中的樣子。龍應台的作品中藏著許多茄萣的影子,在龍應台成長過程中,茄萣充滿許多回憶。今天走在街上,她不時停下腳步和民眾聊天,並自我介紹:「我是茄萣人,你還認得我嗎?」

龍應台說,父親是鄉村的警官,每三年就要換一個村子,1965年全家人搬到茄萣,那時她14歲,「我有點像是跟著馬戲班到處走,是永遠的插班生。」直到22歲大學畢業後才搬到台北。茄萣帶給龍應台在成長時期重要的影響,在1980-1990年代、甚至是「大江大海」等著作,都藏有茄萣的影子,她認為因為在偏鄉長大,因此她對很多事情看法都和鄉村、泥土有關。不過她不太願意用本土化這個詞,「這個詞被用的超載了,有很多政治上的意義。」

「賜福宮」,是龍應台14歲時最熟悉的場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對面的菜市場,當時經常跟著母親到對面的市場買菜,賣豬肉的阿婆總是會用閩南語說:「這個囡仔很聰明,說台灣話有一個腔。」不過龍應台今天自嘲:「我覺得我的腔比馬總統要好一點。」

茄萣最重要的宗教祭典活動就是建醮、進香和媽祖出境,而在建王醮中的燒王船儀式,已成為茄萣民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動。龍應台說,自己在14歲時曾體驗過茄萣燒王船盛況,今天她認為,從廟宇文化做出發點,可以看到茄萣從廟宇所散發出來的精湛工藝藝術。

她建議,可以爭取讓茄萣「王船祭」登錄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同時也要保存建造王船師傅的手繪工藝。但她強調,文建會或未來的文化部不應是擔任伸出手去種花的人,地方不要太依賴政府,要從社區加力、才能永續。茄萣社區自發動員組成的龐大藝陣就是表演藝術,這些草根文化不能單用西方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卻是道道地地茄萣最鮮活的文化特徵。

龍應台首次下鄉,就選擇先從故鄉高雄茄萣出發,走訪了茄萣的賜福宮、茄萣聚落、金鑾宮、王船廠房、金鑾宮圖書館等地村落行腳。高雄市長陳菊等多位市府官員也到場陪同,龍應台用閩南語和居民話家常,走過老家茄萣分駐所時,兩位年逾花甲的雜貨店老闆與兒子,特地迎接她,三個人挽著手相互參扶,如數家珍地回憶老街裡的點點滴滴。還有不少居民對曾當警官的龍應台父親,存有印象。

龍應台指出,文化公民權的落實和社區總體營造有密切關係,過去社區總體營造曾經是文建會的重要業務,現在則散布在各部會,如何讓社區營造重新成為將來文化部的施政重心,也是她思考的重點。

村落的文化發達與否是檢驗一個國家文明最清晰的指標。人們常說台灣南北資源不均,其實東西之間也有落差,本島和離島,也都有差距,是需要我們深刻思索的。她列舉台北士林的蘭雅次分區、法國的維恩小鎮,同樣是三萬人,卻有音樂廳、表演場、展覽廳,可見茄萣的文化發展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