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四季部落 舞出泰雅精神

立報/張舒涵 2012.03.14 00:00
【記者張舒涵宜蘭報導】依山傍水的四季小學座落於蘭陽溪上游的泰雅族四季部落。泰雅學生數雖僅1百多名,卻成為四季部落文化傳承的重鎮,學校將母語融入日常生活,廣推舞蹈、歌謠、編織、樂器特色課程,屢屢在全國比賽中得獎。學校老師帶著部落青年做田野調查、蒐集資訊,發行「部落報」,保存部落文化與耆老的生命故事。四季國小校長李文璋認為:「學校就是社區的精神堡壘,對於傳統文化,學校要帶頭用學校的力量影響社區!」傳承文化 跳出驕傲步伐四季部落99%都是泰雅族人,因氣候四季分明而得名。四季國小教導主任陳季寧說明,日治時期,日本人覺得此處四季分明,以日語稱之為「Skiqun」,當地人則自稱「mnibu」,被山林包圍的意思。李文璋說,四季部落民族性內斂,較少跟外界接觸,保有泰雅的傳統文化,他認為,學校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據點,掌握這項優勢,四季國小從教育著手,從母語課、口簧琴、織布課程來傳承泰雅文化,更訓練一支舞團,跳出族人的驕傲。▲四季國小致力於推動泰雅傳統文化傳承,由四季國小同學組同的舞團,以傳統舞蹈「舞‧四季‧姿巴萊」,在101年度獲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優等第一。(圖文/楊萬雲)「我扮演頭目,要爬上樹採種子下來插秧…」、「我的角色是巫婆,要為大家祈福…」四季學生組成的舞團讓不少學生有了表現的舞台。四季國小91年開始在全國性舞蹈比賽陸續得獎,101年剛剛以「舞‧四季‧姿巴萊」參賽,獲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優等第一。「舞‧四季‧姿巴萊」與一般原住民的織布舞、勇士舞不同,陳季寧解釋,這支舞呈現部落生活與大自然的物種和平共處,過去部落族人在冬天時,會攀爬上檜木或扁柏採種子,再將這些種子拿來植樹,也是種經濟行為。舞蹈將婦女織布、勇士戰鬥、採集作物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從肢體動作強調「力與美」。▲原住民傳統樂器「口簧琴」,也是四季國小推動特色教學的重點之一,四季國小同學示範吹奏的方式。(圖文/楊萬雲)原住民音樂也是四季國小推動的項目,四季的學生學習泰雅族傳統樂器,包括口簧琴、竹筒琴、木琴,也將織布的整經檯當作打擊樂器。陳季寧說,原住民的樂器製材多採集自大自然,過去部落族人不擅表達情感,常以音樂來傳達,談戀愛時吹奏口簧琴訴說情意;寂寞時吹奏樂器來抒發,慶典時也會用樂器助興,現在人缺乏這樣的時空環境,學校希望將傳統繼續流傳,安排講師教導學生樂器演奏。學校3個校區發展特色不同,四季本校推廣口簧琴和織布;英士分校推廣串珠和編織;茂安分班則推廣樂器及編織,講師則由在地長者或老師授課。▲位於大同鄉的四季平台,是台灣高冷蔬菜的重要產地,也是四季村的主要經濟作物耕作區。(圖文/楊萬雲)堅持辦報 不讓歷史凋零除了發展特色課程,由四季國小老師創辦的「部落報」也是一大特色。「我們都是四季部落的人,想為部落做點事情。」陳季寧侃侃而談,10年前有一群老師想帶動部落做一份四季部落的報紙,刊載部落時事、衛教宣導、談環境保護議題,開放青年投稿專區,更透過田野調查,紀錄四季部落的耆老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故事。「部落報」的發行,從編輯、採訪、撰稿都由四季國小老師一手包辦,偶爾會有高年級生幫忙編輯,工作人員多達30名不等。不過由於經費短缺,發行一期「部落報」,政府補助經費5、6萬元,老師們還要自籌3、4萬元才能出刊,從原本的「月刊」變成「季刊」或「年刊」。▲四季部落自行發行的「部落報」,靠的是青年與學校老師共同收集部落特有文化、紀錄四季部落的發展過程,讓四季部落文化故事得到保存。(圖文/楊萬雲)雖然資源短缺,學校老師仍堅持辦報。長期帶領部落青年投入採訪工作的民族支援教師高琪說:「耆老漸漸凋零,要加快腳步去做。」團隊採訪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挖掘面臨消失的部落巫師故事,及91歲的部落大頭目述說四季部落的遷移故事,記錄下正統的文化和語言。「部落報」每期約發行500至1,000份,陳季寧強調,即使缺乏資源,師生們還是努力結合社區力量,希望為四季部落留下歷史、留下文化的生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