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菜英譯惹議 陸上演文化轉變

中央商情網/ 2012.03.13 00:00
(中央社記者蘇妍鳳台北2012年3月13日電)在大陸,燒紅了的獅子頭(red burned lion head)、醬汁燉爛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指的都是中菜耳熟能詳的紅燒獅子頭,但譯名經常讓外國客倌傻眼。

中菜命名十分複雜,多數菜名由食材、烹飪方法、形狀、口感、人名、地名、意境等多元組合而成,「燒鵝」、「韭菜炒大蔥」、「霸王別姬」等無一不是。

而這些風雅學問的飲食哲學要如何反映在菜單音譯上?外國遊客想在菜單上看到何種名稱?可真是煞費大陸人的心思。

許多到大陸的外國遊客都曾為如何「破譯」諸如「素食主義的鴨子」(vegetarian duck,即素鴨)和「丈夫和太太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 lung piece,夫妻肺片)這類菜名傷透腦筋。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大陸官方自2006年、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至今年年初,出版諸如「中文功能表英文譯法」等文本,定了一些菜名的翻譯原則。

其中甚至規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食品,一律用漢語拼音,如「餃子」為「Jiaozi」;而「知名度」較低的「鍋貼」(Guotie)則採取在音譯後面加註「Pan -fried Dumpling」。

儘管如此,對於這一系列作為,社會大眾議論四起。有人說統一菜名翻譯可幫助提升城市形象,也有人認為,有些翻譯過的菜名像一碗白米飯,簡單有營養,但卻寡淡。

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鄭保國此前說,每一道中國菜背後都有深厚文化韻味,如「貴妃雞」、「麻婆豆腐」,如果直譯將不能清楚呈現相關歷史。

「中國日報」此前則刊登專欄,「統一菜單英譯的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在將那些滑稽可笑的錯誤剔除同時,許多菜名的文化內涵也在翻譯過程消失。」

不管怎麼做,總是難盡全美。中國人講吃,不僅一日3餐,更代表人認識事理的通道。在規範中菜譯名討論中,可明顯看到社會對於內部及外部壓力、價值的適應、進步過程,這一種文化轉變正在大陸上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