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伊斯威特把美國情報頭子胡佛的故事拍成《強艾德格》,電影裡,胡佛於逝世前對女秘書說,萬一我有不測,記得把我的秘藏檔案全部拿走,千萬別讓別人讀到;一年後,他倒斃家中,女秘書第一時間把檔案裁碎成紙屑,非常忠誠,不愧跟隨了他卅多年。
現實中確有此事,女秘書其後在國會聽證會裡表示,她所處理的檔案都只是胡佛的信函、筆記、帳單等等,皆屬私人物品,跟機密無關;唯因死無對證,大家只好選擇信或不信,奈她不何。
我當然不信。
理由非常簡單:當有權或有機會濫權去探索機密,極少人能夠抵受得住誘惑,尤其胡佛這種很明顯具有「強迫性格」的病態患者,面對分分秒秒經由偷聽、偷拍、偷窺、跟蹤、告密而湧入的名流私隱情報,簡直像一個色情狂走進曼谷的「金魚缸」按摩院,口水直流,全身僵直,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他把身上每一毫升的睾丸酮盡情噴出。倒過來說,如果不是這樣的人,胡佛當初亦不會想方設法把自己弄到FBI的首席位置,其後也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令FBI擴權。若說他沒在辦公室內私藏檔案,太不可思議了。
別低估了誘惑的力量。王爾德不是說過這個你早已聽膩的金句嗎?「我什麼都能夠抵拒,除了誘惑。」我們都不是王爾德,然而誘惑亦絕對不會只對曠世天才發生作用,它存在著,呼喚著,從早到晚對你心底最黑暗的部分發出號令,叫你前來,跪求它,膜拜它,服從它。除了或欣喜或羞愧地被它馴服,你別無他法。
甚至,剛開始時,是誘惑前來誘惑你,讓你接受它,但到了某個階段,誘惑本身的存在已經構成誘惑,毋須它來找你,你會自動去找它,你會花盡力氣去探索誘惑的存在,你尋尋覓覓,把自己奉獻給它。
如果誘惑是黑暗的海洋,剛開始時,是你站在岸邊,海洋的波浪把你濺濕;其後,是波浪把你捲走把你吞噬,但你仍有少許力氣拒抗,爬回岸邊;但很快,你在恍惚之間,自行走近岸邊,深呼吸一口氣,縱身跳入海洋。別責怪誘惑,你其實已經變成誘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你是什麼人,便會遇上什麼誘惑,因為都是自找,你往你喜歡的誘惑方向走去,你喜歡,所以誘惑才成其為誘惑,正如哲學家早已點破,「我們並非被對象挑發了慾望,而是,剛相反,心底有了流動不居的慾望,才去找尋對象。」
在胡佛年代,沒有網路,所以只有情報機關才可收集私隱。但,值此時勢,任何人坐在電腦面前按動手指頭已可窺探任何人的點滴私隱,沒有人強迫你,只是你自己拒絕不了窺探的誘惑。所以你不斷尋找尋找再尋找,尋找陌生者或你身邊的人的隱私,甘之如貽,樂此不疲,厚顏無恥。
你,其實就是自己的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