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微小視點出發 三新世代回歸原點

民生@報/陳小凌 2012.03.09 00:00
圖說:莊家勝的畫作「祈福」。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東港燒王船民間祭典中融和太多民間藝術的圖驣、鮮麗色彩,被莊家勝融入畫中;柯偉國以水墨描繪都市景象,深淺大小不一的細點營造出水墨表現的皴法;王午雖以水印木刻為創作媒材,以刀代筆,每個鑿點都印製出異於毛筆的頓、挫、拙趣與情調。十日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的《微小視點-點.點.點》,三位新世代藝術家企圖屏除傳統觀畫的方式,從微小視點展開創造出另一個世界,重新思索「點」在當代藝術表現的新意象。

策展人林振莖說:通常我們欣賞畫,專注的焦點在於整幅畫的構圖和效果,往往忽略細微的筆觸。可是畫家是由微小的一點開始展開,創造出另個世界,而每一點都決定著作品的好壞。中國水墨畫中的皴法,幻化出各種意境。而西洋繪畫也是由點連結成面,進而構成空間。因此,此展摒除傳統觀畫的方式,回歸原點,從微小視界出發,仔細地用顯微鏡檢視作品,尋求最純粹的體悟。

生長於屏東的莊家勝,坦承創作元素來自於成長環境的記憶,尤其深切感受到東港王爺祭典活動,他將儀式中的原始鮮麗色彩融入畫中的每個點,汲取民間藝術的能量與生命力,每個點如同儀式中燃燒後的餘燼,翻飛在南台灣熾熱的空氣中,有時綿延成渦旋狀,有時纏綿成麻花捲,有時像似小孩子畫圈圈。畫面中強烈的對比色彩,以及小筆觸的推疊排列,甚至將這些常民文化轉化成小時候的遊戲「昂阿標」圖騰,有拜天地的米飯碗筷、召魂風幡和斗笠,畫名「祈福」,多少有意打破這些民間「忌諱」。

而在柯偉國都市景象的水墨畫作品裡,看起來都非常的淡雅,不過近看時則會出現許多層層疊疊的圓點,像照相機似的,擷取在城市裡看似不經意安排的真實畫面。畫幅中深淺大小不一的細點營造出水墨表現的皴法,透過層次不同的淡墨、宿墨,以及紙張上的乾濕效果,製造出許多墨點痕跡,在紙張上醞釀出不同時間、氣候與心情。他說:自己成長於多雨、多霧的瑞芳、金瓜石一帶,他的都市即景也因此帶有迷濛之感,而圓點的構成也成為他畫都市景象的「新皴法」。

31歲的王午,年紀最輕,卻選擇中國傳統的水印木刻為創作媒材,做為與自我對話的實踐過程,他以刀代筆,拓印出有如水墨畫的效果,畫作取用中國文人喜愛的古器物、怪石、蒼松、山水、枯木等題材,他說:自己對陳洪綬、漸江和石濤的畫十分喜歡,將他對人世間的觀察與感受,隱藏於傳統文人畫中,形成非常個人化的創作風貌。

《微小視點-點.點.點》展覽自3月10日起至05月06日,於北美館三樓C區展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