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面向世界,才能領先中國

自由時報/ 2012.03.05 00:00
文/鴻鴻(詩人、劇場導演、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成員)

當人權殺手北京市長率眾訪台,受到盛大接待,許多主流媒體只報導郭金龍如何熱愛文化、對抗議聲浪隻字不提,我們忍不住要反身追問,台灣獨特的文化價值,到底還剩下幾許?

台灣與北京政府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我們思想上的開放、自由。然而,這種自由與開放,當汲汲於想要向大中華文化圈靠攏時,卻可能先被犧牲了。從政治人物到創意人才,為了前進中國,刻意削足適履、以符合彼岸意識型態,此時,台灣最寶貴的競爭力,正一點一滴流失中。

即令台灣在意保有文化圈的領導優勢,都應該將文化面向世界,而不只是面向中國。從荷蘭人到新移民,台灣擁有混雜的血緣和文化影響,更應以開闊胸襟迎接、理解、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

過去雖然民間與官方,常舉辦各種電影節、藝術節、音樂節、詩歌節,但多以藝術專業立場及市場接受度為先決導向。缺乏對不同文化全面而真實的理解,讓許多精彩的作者與作品船過水無痕,不易和我們的生活產生深入的對照、共鳴、刺激。官方主導的文化活動,更往往陷入參與人數的績效迷思,而越走越偏。說台灣是海洋國家,然而,除了把核廢料跨海丟到蘭嶼,我們真的面向海洋了嗎?

文建會或可打造一個平台,例如在眾多閒置的蚊子館中,成立一所「世界文化之家」,讓全世界的文化可透過戲劇、音樂、舞蹈、儀式、文學、展覽、講座甚至合作,長期而持續地展示在國人眼前,並和台灣的藝術家與民眾互相交流,把台灣文化放進寬廣的世界版圖中,建立更紮實的文化自信。但如此需要資源的行動,難以期待民間自發性地投入,也並非文建會現有的結構所擅長。理想的狀況,是未來文化部與外交部可以分進合擊。

文化外交不能只想著輸出。輸出是將結好的果實拿出去與更多人分享,引進源頭活水才是給土壤施肥。在中國以強大市場吸收創意的情況下,台灣的上風地位眼看會被迎頭趕上。如果少了不同的視野,很快就會在文化的產業經濟中消失成一個只剩渺小市場價值的地區。如何面對多元的世界文化,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