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一點一劃皆天籟 董陽孜堅持的書法時尚

蕃騰人物/林昀萱 2012.02.29 17:41

不好名、不求利 董陽孜字在自在的信念

提到董陽孜,你或許會納悶,但你絕對見過他的墨寶,舉凡《金石堂書店》、《新舞台》的「新舞風」、《雲門舞集》,甚至連陳宇慧的著作《天觀雙俠》上的題字皆為他的大作。大器恢弘、氣勢磅礡的大字反應出董陽孜本人的瀟灑寫意,「字如其人」這成語用在她身上便是最好的寫照。

初次見她,僅會覺得她是一位大方熱情的女士,談起最愛的「書法」卻充斥滿腔的熱血,有著如同年輕人一般的旺盛生命力。人稱「董老師」的她從不以「書法家」自居、不喜歡曝光,甚至也從未開班授課,對董陽孜來說,如何傳播書法,讓年輕人進而愛上書法,遠比揚名國際或是開班教學重要太多了。

挑戰跨界合作 牽引眾人對書法的記憶

即便是像董陽孜這樣的書法大家,在堅持書法藝術一路上當然也會有瓶頸。「目前我便存在於瓶頸中。」乍聽董老師誠實不矯作的話語,著實讓人嚇了一跳,原來對她來說,每一次的展出後便馬不停蹄開始計畫下一次的展覽,往往一個展覽的策劃與促成就要花上好大一段時間,如何一次一次超越自己、呈現不同以往的書法藝術便是她一直以來的最大挑戰。

「我可不甘心只是寫書法!」董陽孜豪氣的說。從一次次董陽孜嘔心瀝血的展覽中不難看出,中規中矩、制式化的靜態展覽不是她的風格,她的作品結合了科技、建築、音樂,讓書法不再只是書法,而是一種當代藝術,透過雄勁、瀟灑的筆鋒喚起世人「原來中國字可以變這樣」的讚嘆。

不論是透過書法與建築師合作空間藝術,或是與藝人阿信合作的有聲書法,一次次的跨界合作無非是以書法挑戰各行業,激盪出不同火花,也再一次牽引眾人對書法的記憶。

文化可以變時尚 玩書法是全民運動

「書法不是時尚,是一個文化,但文化是可以變成時尚的。」面對當代年輕人了解時尚話題,卻甚少關切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書法文化,導致如此優美的文字藝術逐漸式微,董揚孜是心急的。她深知書法假如要存活,就必須存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不再只是高高掛著欣賞而已,而是需要身體力行去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董陽孜寧可花上許多時間,讓書法文化與各行業相融玩出不同花樣,卻不想舉辦墨守成規的靜態展。

當然書法藝術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但這是屬於所有東方人的驕傲。

在一切西化的現在,董陽孜要反問所有年輕人「做為一個東方人,老祖宗流傳給我們的特殊文化是什麼?」當然是中國文字。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體會文字藝術的奧妙與美,那西方人在初步了解東方文化的同時,又該從何處得知如此值得傳頌的東方哲學呢?藝術是可以互通的,保存特殊文化,甚至試著將傳統文化結合當代藝術,以創新的觀點呈現東方文化的奧秘,在國際化的當代才更有存在及被認同的價值。

徜徉書法一甲子 感謝親人無非分之請

「不同心境的波動轉折造就了一次次不同的作品,這就是書法的奧妙。」從8歲接觸臨摹顏真卿的字帖開始,董陽孜開啟對書法的熱忱,即便留學海外研習繪畫,回國後卻依然選擇書法當作一生的志業,存在於家人的期盼與興趣之間是很掙扎的,由最初的不贊成但最後的認同,一路走來,她最感謝的莫過於親人的尊重。

她慶幸父母兄弟不曾因為他的知名度而有非分的要求,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當家族內出了一個信手拈來便成帖的創意人,親人引以為傲的要求:「寫一帖字來送人」似乎司空見慣;但對於董陽孜來說,多數人是無法了解她寫一帖字必須花費多少精神,在她認為把藝術當禮品是絕對會降低甚至是抹滅一件藝術創作的價值,也可說是文化上的陋習。當然這是她個人的創作原則與身為藝術家的風骨。

文字藝術的生命力加上當代藝術家的堅持將會激盪出什麼火花呢?二月十八日起不妨參訪北美館《臺灣當代‧玩古喻今》藝術展,看看董陽孜運用書法線條譜出的樂章,豐盛自己的視覺與心靈,也為台灣書法藝術注入一股延續下去的力量。

由台北101起「誠」看無窮盡的漢字文化

2011年底開始,台北地標101的松智大廳矗立了董陽孜費時三年的雕塑作品「誠」,也是全台灣第一件漢字雕塑,全是因為五年前的一分感慨…

董陽孜在2007年行經101大樓看到了美國普普藝術家的公共藝術「LOVE」,當下的震驚只能用怵目驚心來形容,內心不禁感嘆:「我們的書法文字如此優美,為什麼要捨中文用洋文呢?」讓我們的文字站在台灣土地上的使命她一肩扛起,完成「誠」字雕塑。談及尋找兩個全然不同奇木的辛苦,董陽孜說一切都是緣分,是「上帝開我的眼讓我找到的。」她也勉勵許多年輕人要勇於嘗試,只要擺脫恐懼盡心盡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對於書法,她從來沒有一刻想要放棄,也不曾趕到倦怠。「我還有很多不通曉的地方呢,怎麼會厭倦?」董陽孜認為只要虛心學習,是永遠都學不完的。即便是像董陽孜如此受人敬重的當代書法家,也認為在無涯的書法藝術中她還有很多不通曉的地方,時下的年輕人當然也要踏出了解書法藝術的第一步,畢竟傳統藝術不只是董陽孜一個人的,而是需要眾人共同守護發揚的美好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