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下肢癱瘓有幫手 機器人教你走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2.02.29 00:00
新頭殼newtalk 2012.02.29 謝莉慧/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29)日舉辦「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的運用發表記者會,並以實際的個案讓民眾了解,北醫指出,凡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多發性硬化症、腦性麻痺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所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的病人,可藉由機器人的幫助正常走路。

59歲的徐女士,職業是美姿美儀老師,去年7月因為顱內出血送到北醫動手術,住院3個月期間接受傳統復健,當時她右側肢體癱瘓無力,需坐輪椅,去年10月經北醫副院長暨復健科主任陳適卿評估後,在物理治療師陳俊宇的指導下,開始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在進行3個月的療程後,便不需藉助任何輔具,可以完全靠自己走路、上下樓梯,步態近乎正常,日常生活也恢復8成以上。

而35歲的陳先生,從小因為腦性麻痺導致雙下肢痙攣,行動不便,自小開始做傳統復健但成效不彰,成年後便停止復健,去年1月接受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療程,1週3次共進行4個月,陳先生便覺得肌力、耐力、平衡、控制改善許多,走路速度變快,體力也更好。家住山上的陳先生以前每天須撐著拐杖花超過50分鐘從山下走上山,現在30分鐘內即可走到家。

35歲的許先生是精神科醫師,2009年1月因為一場滑雪意外不幸造成脊髓損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必須依靠輪椅行動。受傷後,許先生積極接受傳統復健治療,成效卻不大,前年5月,許先生轉至北醫附醫接受機器人步態復健療程,逐漸從下肢癱瘓無力到僅能靠長腿支架、助行器緩慢前進,直到現在行走步幅變大、步行變快、身體對稱性變佳、體力變好、也可自主控制下肢及腿部力量,並從輪椅上站起來。以前依靠鐵鞋、助行器前進5公尺要花20分鐘,現在使用拐杖3分鐘就能達成,重新體驗行走的感覺,並持續進步中。

北醫復健科主治醫師賴建宏表示,「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Lokomat系統)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及有操作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指導,才能讓該系統發揮效用,主要由步態矯正器、體重支援系統和跑步機組成,再加上由電腦控制機器人步態矯正器,以模擬實境訓練模式,輔助移動患者的雙腿,並依不同病人需要調整訓練參數,如體重支援重量、步行速度、導引力等,藉由重複練習正確步態,幫助大腦和脊髓重新學習步行動作,並改善病人心肺功能、肌力、平衡、對稱性、行走速度及正確步態。

復健科主治醫師康峻宏表示,Lokomat系統運用神經可塑性原理為基礎建構而成,透過該系統反覆不斷的行走輔助動作,讓神經去記憶、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使日常活動能力獲得訓練和改善。同時,也打披傳統復健方式的最大限制,即在過程中,治療師及病人都須耗費很大的體力和時間,而機器人步態復健系統可以突破「病人容易因訓練疲累、成效緩慢而無法持久。」的傳統限制,可以專注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體力及訓練強度並達成目標。

北醫指出,北醫附醫復健科每月門診約13,500人次,其中,因神經系統疾病飽受行走障礙的病人佔1/4,病人對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的接受度相當高,該系統自前年2月引進迄今累積近40位個案。物理治療師陳俊宇指出,該系統治療成效依目前累積之個案結果及臨床文獻報告顯示,病人不會因單一且反覆訓練方式產生無趣感,其虛擬實境功能使病人藉由接近現實環境的場景,訓練符合現實生活的統合動作及學習因應環境變換之複雜度能力,讓病人自在舒適的進行復健,進而增進自信心及樂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