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下肢癱瘓 機器人助走路復健

中央社/ 2012.02.29 00: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下肢癱瘓後的復健療程漫漫,現在有「機器人」幫助病患重新學走路,59歲右肢癱瘓的徐女士在3個月療程後,恢復8成以上,現在不必靠助行器,自己就能走路及上下樓。

這套「機器人」的正式名稱是機器人步態復健系統,是在跑步機上方架著吊帶,綁在患者身上支撐體重,患者手扶著兩旁的扶手,雙腿套上步態矯正器,在電腦控制下,在跑步機上練習走路,訓練下肢力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賴建宏今天指出,2年前引進這套系統,可根據體重、步行速度、導引力等參數,設計訓練計畫,幫助病人重新學習步行,還能改善心肺功能、肌力平衡、對稱性、行走速度、正確步態、調整步幅。

賴建宏指出,傳統步態訓練需要2、3名醫療人員從旁協助,以免患者跌倒受傷;當復健療效出現瓶頸時,改用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透過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的練習,大約3個月後,病況還會再進步。

59歲徐女士是美姿美儀老師,去年7月顱內出血被送到北醫動手術,術後住院3個月復健,當時她右側偏癱無力,需要坐輪椅,去年10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3個月後她脫離輪椅,不需要輔具,步態接近正常,日常生活恢復80%以上。

另一案例是35歲的許先生,他是精神科醫師,2009年1月滑雪摔傷脊髓,導致下半身癱瘓,傳統復健很難讓他站起來,2010年5月他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現在走5公尺,用枴杖花3分鐘,以往穿鐵鞋用助行器要花20分鐘。

北醫副院長陳適卿指出,北醫每月復健門診約為1萬3500人次,因神經系統疾病的行走障礙患者約占1/4,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是自費醫療,適用於脊髓損傷、中風偏癱、腦外傷、多發性硬化症、腦性麻痺等下肢癱瘓患者,2年來已有40名病患使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