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古今書房:波赫士的怪獸大全

立報/唐澄暐 2012.02.27 00:00
■唐澄暐若以為怪獸介紹只是一種極小眾、極私密且難登大雅之堂的讀物,那就錯了。在誤打誤撞中我發現,一本在眾多文藝青年、二手書蒐藏者之間流傳競購的夢幻逸品,談的也是怪獸的總集。雖然網拍上價格不菲,但只要進學校圖書館找找,不少大學都還存個一兩本。借來花了點時間讀到尾,更能確認我發現時的猜測:波赫士這本《想像的動物》,就是在那些電影、卡通還是漫畫怪獸都尚未誕生前,早已寫好的一本《世界奇異怪獸》。

網路上的資料說明了為何此書奇貨可居: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在文學界的影響與地位,已不需本文多嘴;台灣腳步雖晚,但也在2002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推出四大冊的《波赫士全集》。發行後倒有人點出,全集缺了1957年出版的《想像的動物》,但不可思議的志文出版社(光從山椒魚戰爭[註1]就覺得有夠不可思議的)曾在1979年,風氣未開的民國68年就單獨將這本書出版過,卻因不叫座而早早絕版。

作為大師名作的絕版奇貨,當然不能期待用一般二手書價,或是在隨便哪間二手書店就輕易入手這書,但在讀過後,反而不懂這書何必炒成這麼貴,還倒比較能理解它絕版的理由:不是怪獸迷,根本不可能從中找出什麼特別的趣味,從網路上僅剩的幾篇書評中我也如此覺得。

《想像的動物》的編排,對於小時候看過《世界奇異怪獸》的人來說,會是意外的驚喜。117隻由純文字構成,來自世界各地神話、古籍及少數現代小說中的想像生物,一隻一篇介紹,彼此毫無瓜葛,從頁首到頁尾排成一列,構成一本從哪頭看都無妨的總集,就像是《世界奇異怪獸》一樣的結構;但這些生物的身長、體重、出處和介紹,在波赫士介於描述和引述的文字下融為一體,並不限篇幅地自由開展並隨處收尾,讓讀者不只獲得想像生物的知識,更聽見閱讀的韻味;這和《世界奇異怪獸》齊一分級的圖文相比,無疑自由得多——畢竟在《世界奇異怪獸》編撰的1980年代,電影、電視和周邊文化正連續經歷其高峰,推出這本影視怪獸名冊,當作一種二次消費型錄的意義,遠大於帶給讀者純粹的趣味,也因此在該書中,小說與傳說中的怪獸,僅排在電影、卡通、漫畫之後,僅比真實世界的怪獸高一級。

但這兩本年代差異許久的書仍共享一種樂趣——在敘述中因有意或無意地不完整,而在極短的篇幅內醞釀更遼闊的幻獸世界;若有像孩童一樣悠哉的時間與想像力,或許還能為每一隻生物創造牠獨占的地球。沒有必要因為是拉美名家而非得從中挖掘出什麼大道理,鬆散與興味是最適合的閱讀方式,也是讓這本書自體繁衍的力量——該書1957年首度出版後更靠著更多讀者的熱心「補完」,而在十多年後得以從原本的87隻生物,繁衍到台版的117隻,甚至120隻。

同樣地,這兩本書也都能作為一種偏理性的的研究起緣。就如《世界奇異怪獸》曾帶動我想了解日本電影怪獸與其文化一樣,《想像的動物》也能煽動一種「想要知道更多」的欲望,對文中任何一隻想像生物有興趣,想知道牠們「來自何處?」「為何而來?」「意義為何?」的人,博覽群書的波赫士在個別文中都留下了想像生物出沒的典據,有興趣更深究者隨著軌跡向前一踏,便是又一個全新的文字世界,可讓人無窮盡地去探索牠們的真貌,即便神秘感仍引著牠們向更遠處逃匿。

不過這樣的趣味到了今日已逐漸淡薄。電子遊戲的發達開啟了對想像生物的無止盡需求,成千上萬的遊戲美術設計者及遊戲者的反饋創作,紛紛將隱匿文字祕境的牠們誘捕而出,使其具象化並大量繁殖;想像生物藉此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幾乎所有的遊戲都有傳說中的幻獸,也鮮有玩遊戲的小孩沒見過幻獸——卻在文字的想像中瀕臨絕種。當我們口中複誦「畢希謨斯」、「邁納托」、「力斐亞桑」(註2)這些名字時,心中都不難浮現牠們在遊戲世界中鮮豔而靈活的CG(註3)動態,卻已很難再去用文字想像牠們,更不用說去尋找背後推動牠們的神秘感。

不過也有許多新的動物在當代的想像中誕生:雖然大地、海洋與空中的幻獸已難產出下一代,但遙遠時空中仍生機勃勃:最具創造力的莫過以電影《異形》的Xenomorph(註4)為先祖,竊取各種動物基因而生的混血家族;或是伴隨著未來機械發展而進化,出現在各種科幻戰鬥中的機械獸軍團。在影迷、遊戲迷的崇拜與自主創作中,新一代想像的動物,也逐漸開始創造自己的神話;或許當此刻最流行的文化也式微,當人們不再熱中於電子遊戲的將來——就像曾經盛極的神獸崇拜最後變成一本《想像的動物》一樣——,它們也會隨著上古神話裡前輩們的足跡,遁入一本短短的小書成為未來讀者的樂趣泉源,以及知識的入口。或許是個人偏心,但我覺得仍會是書將在最後的終點等著。

註1:請見前作《古今書房:山椒魚的警世奇譚》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366

註2:Behemoth、Minotaur、Leviathan都是在電動中常見的神話怪獸角色。

註3:電腦繪圖。

註4:雖然該片片名為Alien並成為一般對片中怪物的稱呼,但實際名稱為Xenomorph。

(想像的動物,波赫士著,志文出版社民國68年發行。本文感謝銀色快手提供書封照片,以及張文馨協助實體書籍借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