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我們女人說(3):守護部落 將關心變行動

立報/呂淑姮 2012.02.26 00: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真的很想為部落多做一點事,幫忙部落的孩子們找到方向,為部落的文化、環境生態保留傳承,再多想一些好辦法。」擔任公務員的比恕依‧西浪說。女性推動事務 智慧不能少泰雅族、桃園復興鄉基國派部落出生長大,比恕依‧西浪對家鄉的人們以及自身族群有關的珍貴文化資產相當重視。個性柔中帶剛的比恕依‧西浪認為,也許在以往各族社會分工與制度還完好時,這些現在大家所稱的「部落事務」,是由耆老與部落領袖共同決議的;當然,都是由男性主導。「所以到了現在,如果是由女性來推動部落中的大小事,其實比較吃力。」她笑說,大概除了阿美族,其他的原住民族群恐怕多少都有這樣的現象。因社會經濟不斷變化,部落環境結構也在改變,留在家鄉的女人們,在男女地位差異以及傳統觀念下,女性想要做事,得先運用智慧讓眾人接納。▲泰雅族的比恕依‧西浪目前擔任公職,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影響更多人關心部落未來。(圖/比恕依‧西浪提供 文/呂淑姮)曾在媒體待過、也在地方政府服務過,比恕依‧西浪說,每回因公務或拜訪朋友去不同族群的部落,總會看到很類似的問題:長輩沒有依靠、孩子欠缺教育資源、語言文化無法傳承、失業酗酒、財團入侵、土地流失……部落不再有向心力。如果一位女性、一位母親,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現況,該怎麼開始?有人選擇直接與主流社會、與傳統價值觀用力衝撞,也有人在努力過後暫時退出。比恕依‧西浪說:「為了要把事情做好,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式。我們希望部落更好、下一代更有未來,參與部落事務或對公共議題發聲,不是為了要經營自己的舞台。」團結族人心力 攜手護文化例如基國派部落裡的老教堂保存,就是比恕依‧西浪花了許多心力的工作。老教堂是比恕依‧西浪的父親輩所建造,當年由部落裡的男性一同合作,一塊塊石頭堆疊建起教堂。她說,教堂不但具有部落人們共同的經驗和記憶,保存下來除了教會活動外,也可請長輩在此繼續向新生代傳承教導泰雅族文化。在觀光效益上,外來客人可以從教堂建造點滴,聆聽耆老們說人文變遷的歷史故事。但也因為是女性晚輩的身分,比恕依‧西浪說,在推動部落營造的過程裡,會碰到不少質疑。她提到,外界不斷提出讓年輕人留在自己的家鄉工作,但其中有許多關於性別與族群差異的細膩微妙之處,是主流社會較無法理解的。現在再回頭看,比恕依‧西浪只說,如果原住民女性真的要在部落中推動議題或是發起行動,最好多徵詢長輩的意見以示尊重,並多方邀請族人共同參與,才能讓大家為了部落好的心意集合起來。談到求學和工作的經歷,比恕依‧西浪忍不住有許多感慨。從小見到家中兄姐因家庭貧困關係,多半只能念到國中畢業就得早早就業,做的不外乎是上山幫忙務農、下山打零工,日子過得很辛苦。家中7個孩子,比恕依‧西浪排在中間,後面還有弟妹,父母的經濟壓力極為沉重。但比恕依‧西浪的成績不錯,一路從大學再念到研究所。在台南念書時,她說自己當時窮到每天只能吃一小塊白吐司,家中不可能供給她生活費。每次一想到當時苦讀的情景,她忍不住哽咽,「老師是我的恩人,幫忙申請助理的經費聘用我,讓我可以安心念書。」也許因為如此,讓比恕依‧西浪特別希望自己也能夠幫助別人,尤其是部落裡的孩子。她是基國派部落的第一個碩士,這雖然激勵了部份的弟妹,但還有不少人對自己的未來不願規劃想像,看低自我能力。對於要如何影響部落孩子們、激發鬥志?比恕依‧西浪說,還在努力地思考中。珍惜原民身分 拒絕被看扁「一直都很珍惜自己的機會,也在工作上付出努力。」這是比恕依‧西浪的工作態度。從不遲到早退,工作勤勉,竟讓漢人公務員同事「稱讚」道:「妳真的很不像原住民!一點都不『散仙』。」她聽完後只覺得不舒服,雖然知道對方想要稱讚她,「但這卻貶低了我的族群」。另外一個許多原住民族人都碰過的問題:主流族群對福利政策與加分制度的不平衡。比恕依‧西浪說,有太多人對著她說過,很羨慕她是原住民族、可以享有漢人沒有的福利。「我會說,如果你小時候因為身為原住民,被同學拿石頭丟著取笑『蕃人』;每天都擔心自己族群的文化是不是快要消失、後代不再會說族語,你還會羨慕嗎?」現在,比恕依‧西浪工作有閒回到部落時,都會要求長輩與親族用族語和她對話。長輩們的族語都講得比她更好,但即使在部落,也不一定會用族語;更別說現在的部落青少年族語能力:「文化對長輩來說就是生活,所以不會有保存與否的問題。但文化、語言對晚輩來說,那是一種『體驗』。」基國派部落也曾舉辦製作小米酒、野營等活動,那是老一輩的日常,卻是新生代的夏令營。這幾天,比恕依‧西浪再度回到部落去,與大家討論老教堂活化事務。她希望,未來能影響更多人,一起把關心部落化為行動,讓部落的未來更豐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