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第三次新文化運動」號角響 大稻埕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何榮幸/調查採訪 2012.02.26 00:00
是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到殷實商人雲集、家中金庫無數的台北大稻埕插旗,不但包辦賣布、陶藝、茶葉、咖啡、劇場,還敢喊出「第三次新文化運動」、「讓大稻埕再度成為東亞文化中心」這種高遠口號?

走進永樂市場對面的「小藝埕」,周奕成夫婦與好幾個年輕人正忙進忙出;在這棟充滿歷史感的屈臣氏大藥房李家街屋中打拚兩年,他們不僅存活了下來,更已在迪化街上創立第二家店「民藝埕」,形成一系列「文化街屋」,繼續賦予大稻埕一種「既復古又創新」的嶄新風貌。

微型創業 要跟政治說拜拜

「我還以為你是來報導『周奕成的消失與重生』哩!」五十六年次的周奕成自我解嘲,他曾是學運要角,更擔任過謝長廷助理、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創立第三社會黨,在政治、評論領域都很活躍,但這也是他刻意保持低調的原因。「我現在就是大稻埕商人,不想讓外界覺得小藝埕的創業團隊有政治色彩。」

當初為何對政治死心?「離開是為了明志。二○○八年第三社會黨運動結束後,我就決定要走上微型創業這條路,以免外界認為我成立第三社會黨只是為了跳槽或過水。」周奕成說,其後他與陶藝家蕭立應推出「台客藍」品牌,並在參與北藝大創意育成中心、擔任勞委會微型創業顧問時,認識理念相同的創業團隊,遂決定一起打拚。

做生意,周奕成並不陌生。家族本來就從商,他拿過MIT企管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碩士,還曾在二○○○年網路「本夢比」泡沬時期以一千萬元資金創立eparty網站,「只是一年就把資金燒光了」。這次創業,資金只有五十萬元,又碰到金融海嘯,要如何找到對的地點突圍而出?

關懷文化 大稻埕上賣小藝

「台客藍的辦公室本來在民生西路,讓我開始對大稻埕產生興趣。大稻埕在一九二○年代既是台灣文化協會重鎮,也是台灣邁向現代化的象徵。我在心態上定位自己為具有文化關懷的生意人,希望能對延續、創新大稻程的歷史意義有所貢獻。」於是,他看上位於迪化街一段、建於一九一七年的屈臣氏大藥房舊址,以誠意取得李氏家族屋主信任而租下內棟,「在政治、存款全部歸零下建立文化事業。」

去年初上路的「小藝埕」,名稱來自「大稻埕上賣小藝」,其中包括了好幾個創業團隊,一樓是獲獎無數的「台客藍」陶瓷、「印花樂」織布,二樓是手工「爐鍋」咖啡,三樓是提供展演場地的「思劇場」。「大稻埕商人的精神是務實、低調,因此我們不高談理論,從做小生意開始,先求能立足再說」,周奕成已經從頭到腳要求自己「像個大稻埕老闆」。

保全開口:你有幾個金櫃?

電視記者出身,北藝大藝管所畢業,六十三年次,負責設計、管錢的太太林曉雯也回憶:「我們第一次請保全公司時,保全公司開口就問:你家有幾個金櫃?可見迪化街老闆們家中至少都有一兩個金櫃的實力。」

「剛來的時候,街坊鄰居都無法理解我們要做什麼,現在有些人反而以為我是迪化街老闆後代」,周奕成笑著說。林曉雯補充:「我們只是想過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賺自己的工錢。」其實,大稻埕老居民比這對夫婦想像中更有包容性。林曉雯規畫的挑高五米半壯觀書牆,就讓八十多歲的屋主老太太為之感動,隔天馬上帶著孩子來參觀,很放心把房子交給這對夫婦管理。

在地連結 老街展現新氣象

訪問這一天,正巧「台客藍」向迪化街中街六十年老店「高建桶店」訂購的竹籠送達,周奕成藉此說明「小藝埕」的在地連結:「除了買竹籠做為陶瓷盛具,我們也向隔壁中藥行買紅棗來做紅棗茶;爐鍋咖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客源是本地人,還包括不少布行老闆;會來買台客藍陶瓷的,也有兩、三成是在地居民。」

做生意同時,「小藝埕」還陸續舉辦文化協會九十周年活動、播放本土音樂劇《渭水春風》。剛剛開幕,位於百年老店乾元中藥行隔壁的第二家「民藝埕」,則有「陶一進」、「陶二進」、「茶二階」、「墨中間」等展場與藝文空間,讓周奕成夫婦的「文化街屋」概念不斷延伸。

「我把創業視為創作,文化運動應該做了再說」,周奕成強調,在大稻埕開創文化事業「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在歷史基礎上創新」。在他眼中,二○二○年才是「台灣邁向現代化一百年」,他希望在二○二○年之前,大稻埕有機會以嶄新氣象成為另一個文化中心。

(※「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