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要求官員噤聲 無助決策

中時電子報/李明賢/特稿 2012.02.22 00:00
新內閣團隊上路之初,難免有磨合協調期,加上內閣有九位新兵,不少是學優致仕,從學界跨入政壇,發言尺度或許需要略做修正調整,但若因此限縮閣員發言,甚至下達封口禁令,就犯了矯枉過正的盲點;難不成,封閉體系有助於決策的全面性、完整性?

公共政策討論過程,擴大參與應有助於提升決策品質,其中的國會溝通、人民對話、媒體監督三者不能偏廢。即使陳冲昨天也認同「學術討論(稅改)過程,這是很健康的事情」,代表決策過程本來就應廣納民意。

諸如證所稅、美牛案牽連甚廣,前者影響股市漲跌、後者關乎全民健康,這些事牽一髮動全身,政策討論過程更須嚴謹,專業決策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忌諱政府預先設定立場,導致外界從官員談話觀風向,自行揣測出「假結論」。

例如,陳冲日前接受專訪提出證所稅五種可能,包括維持現狀與全面課徵,從媒體角度來看,陳冲只是解釋各種可能性,講了等於沒講,並未掀開政府底牌,結果隔天仍造成股市重挫,反映出市場對稅改的高度敏感。

然而,政府做決策關鍵,仍在於堅持改革理想的大原則下,同時替最大公眾權益把關,在兩者之間求取平衡點,而非一味限制閣員的發言。

上屆立法院曾初審通過「大嘴巴條款」,明訂政務人員重大發言疏失應下台,最後朝野立委意見不一而擱置。政務官不但應為政策負責,更要勇於探詢民意、捍衛政策。陳揆應該試著讓內閣決策成為一個不斷求新求變的有機體,強制限令官員發言尺度,那就本末倒置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